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全球范围内,胰腺癌患者新发数以每年25万递增。平均中位生存期只有4-6个月。该疾病死亡率高、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是早期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难寻,发现已是中晚期。故而找寻新的诊断方法是研究胰腺癌的热点。已有实验显示,胰腺癌患者的唾液中的纤毛菌(Leptotrichia)比正常人高,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比正常人低,这个现象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特征之一。新近的研究也显示肠道微环境紊乱是胰腺癌产生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饮食、免疫调控、炎症反应等方式参与。因此加深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及成分对于胰腺状态的作用与影响,有助于完善胰腺癌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目的: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利用16S扩增子测序的方法分析比对胰腺癌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细菌结构,观察胰腺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与数量的改变,以建立胰腺癌与肠道微环境改变的联系,为更深层次研究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80例,健康志愿者38例,各取其肠道灌洗液作为研究样本,提取胰腺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肠道菌群16S r RNA基因,在Illumina Miseq平台开展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运用Usearch软件对获取的序列去嵌合体并依照97%的序列相似度进行归总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划分。结果:118个样本共获得7194784条有效序列,产生604个操作分类单元,其中38个健康对照组样本获得2512254条有效序列,特有OTU数目为16个,80个胰腺癌患者样本获得4682530条有效序列,特有OTU数目为26个,序列长度主要集中在400-430bp之间。胰腺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测序结果显示两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0.05),属水平上主成分分析无明显差异。在纲分类水平上,Erysipelotrichi在胰腺癌组数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分类水平上,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艾克曼菌属与毛螺菌属在健康对照组数量高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链球菌属、奇异菌属、嗜血菌属与梭杆菌属在胰腺癌组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虽然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但胰腺癌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条件致病菌增多,益生菌减少,提示肠道微环境的改变可能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