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文学作为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样式,在二十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建国和建国到50年代中期这两个历史时段,无论是从言说主题还是人物塑造以及艺术风格上都分别呈现出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建国以后,工业题材作品被大量生产出来,此类作品以想象的方式表述了工业逻辑与国家公共性和伦理原则结合,对日常生活以及人的属性的全面控制,表现出极端的大工业现代性编码。
本文首先探讨的是建国前后工业题材作品叙事轨迹和重心的转移。第一,工业文学创作主题由控诉旧社会、反映阶级压迫到歌颂工人阶级在新社会中当家作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业绩和成就。第二,工人形象从被压迫、被奴役的抗争者形象到社会主义工厂的主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和领导者。第三,叙事模式上的转变:从小叙事到大叙事,从悲剧美到壮美的转型。其次本文探讨工业题材创作转型的外部诱因和内在动因。最后本文讨论工业题材作品转型的意义及启示,革命理论家指出历史和现实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文学家则悉心体会这一本质和发展方向,并深入生活,收集材料,将之转为生动的文学形象,在现实主义的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的概念体系指导下,创作变成了以思想灌输为本原动机的时代艺术行为。
在此,人民的价值观念确定了一种新的秩序,“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延伸,以全民教育为策略的文化传播得以顺利开展。作为图解政治的创作,转型后的工业题材作品普遍艺术水平相对较低。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重新得到强化,直线、单一的艺术思路排斥了艺术的多重视角和不确定性效果。大多数作家在创作上理智化逐渐退隐,理想化成为主导基调,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刻,造成对工人形象刻画平面化、工人生活叙述简单化等诸多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