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一部古老的诗集,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长期以来,中国的学者在谈到隐喻的发源时,通常会着重提到《诗经》中“比”、“兴”的写法,《诗经》中的隐喻表达极其丰富,为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当前,对《诗经》的研究不胜枚举,主要涉及诗学、翻译、文化人类学等领域,而对《诗经》中隐喻表达的系统研究却十分少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诗经》中大量的“比”、“兴”手法多以日常生活中的隐喻概念为基础,是概念隐喻的言语实现。本研究主要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诗经》中“比”“兴”手法下出现的常规隐喻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使用特点并试图揭示其背后存在于先秦人民心智结构中的概念隐喻系统,进一步探讨在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不同取喻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通过对所选语料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发现:1.在《诗经》大量的隐喻表达中,存在五个占主导地位的始源域,它们是:自然界,动物,植物,气象和日常用具。2.本研究从始源域出发,总结了最能代表先秦人民思维方式的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由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表达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本研究揭示了《诗经》大量隐喻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系统,即“人文世界是自然世界”,并从经验基础和理据两方面出发对该系统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在这个概念隐喻系统中,存在四个映射关系:社会是自然界,人类是动物和植物,情感是气象,性格是日常用具。一方面,通过对汉语文本的精细分析,本文验证了认知隐喻的主要观点,即抽象思维大部分是隐喻性的;另一方面,强调体验性在隐喻构成中的重要作用,概括出《诗经》背后的、切合时代背景的隐喻体系。本研究是作者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赏析《诗经》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希望能为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