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连续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景气,随之而来的是,政府的债务累积数额也越来越庞大。与此同时,面对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桥本内阁提出了包括财政改革在内的“六大改革”,希望通过压缩预算规模、提高消费税等紧缩性手段解决财政危机。然而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财政改革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发生了冲突,景气下滑,日本经济状况急速恶化,桥本内阁的财政改革以失败告终。 从日本的财政改革进程来看,历届政府推行改革的决心都很大;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削减赤字的手段,无论是压缩预算规模还是清算、淘汰低效的财政支出项目和部门,在国会讨论时总是出现“总体上赞成,个案反对”的局面。当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造成经济“滞胀”而被西方国家放弃时,日本却对这一政策产生了依赖。 这一冲突仅仅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无法作出合理解释。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引入对人们政治行为的分析中,以此作为考察个人与政府决策行为的出发点。布坎南认为,经济人的假设既适用于经济活动领域,同样也适用于政治活动领域。政府官员、选民在参与决策的时侯,都会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作为基础。财政改革涉及到各政治团体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会受到既得利益主体的阻挠,改革面临巨大阻碍。 本文从日本财政改革的政治过程出发,旨在寻找引起财政改革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冲突的政治因素,并分析其对于改革过程产生的影响。文章首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财政改革过程进行了回顾,接着重点介绍了桥本内阁的财政改革,并对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随后论述了萧条时期日本奉行的凯恩斯政策及其效果,最后探讨了造成财政改革目标与政策目标冲突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