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本土语者英语议论文中读者参与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家的关注点逐渐从语言的概念功能转向其人际功能,篇章写作被视作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过程。Hyland (2001a)认为篇章观点的呈现必须能够说服读者,读者参与会影响篇章的说服力,所以作者在文章写作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关注点以及可能的反对观点。而在议论文体裁的写作中,体现读者存在并使其直接参与篇章构建对于文章的可接受度、可理解度以及说服力尤为重要。以往研究主要探索了学术论文篇章中作者身份以及作者观点态度在文章中的表达(Tang and John,1999; Hyland,1999,2001b,2002c; Ivanic and Camps,2001; Biber,2006),以及相关跨文化研究(Dahl,2004; Martinez,2005; Shelden,2009)。而对于读者身份的构建以及如何体现读者存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Hyland (2005b)的读者参与理论框架为分析框架,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撰写英语议论文过程中是如何使用读者参与标记词的,分析对比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以及中国学习者与美国大学生之间的异同,以及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以期对中国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中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取自2个语料库-“-Louvain本族语语料库”(LOCNESS)以及《中国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2.0)》(SWECCL)。用于本文研究的中国学习者三个不同水平子语料库是根据WECCL中作者不同年级进行构建的。统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与美国母语学生读者参与标记词使用的大致趋势是相似的。而对5种读者参与标记词的具体研究结果显示,在每种标记词的使用中,不同水平的中国学习者和美国母语学生既有相似性又有显著差异的方面。大部分情况下,中国高级学习者在这些读者参与标记词上的使用上更接近于美国学生。
其他文献
基于在线课程背景下,结合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结合本校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
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总的生物学活性和肥力状况,文章研究比较了两种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方法,旨在探索一种高效、准确、适用的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
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光辉论述,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毛泽东率领我国妇女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走妇女
互文性概念是在1966年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词、对话、小说》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众多理论家的多元开掘不断发展形成了互文性理论,旨在强调文本之间是相互
早在1916年,陈独秀就曾撰文指出英汉姓名音译的混乱问题。他指出同样的英语姓名有多个不同的中文音译。在此之后的近百年间,虽不断有文章讨论英汉译名混乱问题,也有文章讨论
阴影透视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等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课程难度大、理论知识多,造成课程边缘化的教学困境。针对传统授课形式取长补短探讨教学改革,应结合专业设计课程,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