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美学中的崇高感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旨在以康德哲学的概念框架为背景,疏理、分析和阐明“崇高感”的基本涵义,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判断力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将开启两种叙述方向。第一种叙述方向,是从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内部来审视崇高感,明确它在人类完整心灵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各种“心灵能力”的关系。第二种叙述方向则相反,是从崇高感来看康德的批判哲学,探寻康德如何实现由自然到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度。  康德在他的两部美学著作《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感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前批判时期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康德立足于经验阐明了“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对立与统一。他认为真正的崇高对于人而言是过有道德的生活。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从先验批判哲学的体系内部来研究崇高感。通过阐述美和崇高的一致和区别,揭示了崇高审美特质。就一致性而言,崇高和优美都被纳入审美反思判断的范围,都从属于广义的“美”,康德关于美的分析的四个契机也都适用于崇高。就差异性而言,美与崇高的不同之处在于: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美的愉快是直接的积极的愉快,而崇高的愉快则是间接的消极的愉快;美在本质上基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而崇高在本质上基于理性的自由意志。这使得美感在审美判断中是客体方面按照自然概念联系到主体的合目的性所引起的愉快,崇高感在审美判断中是主体方面按照自由概念联系到对象的合目的性所引起的愉快。  本文还着重对审美领域的崇高感和道德领域的敬重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指出,崇高感不仅仅可作为人类普遍具有的审美情感出现在人们的审美活动当中,也可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崇敬,在人们的道德实践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地中海贫血综合症和异常血红蛋白(简称Hb)是Hb病的两大类。本文主要介绍HbH病和HbE复合β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HbE-β地贫)两种类型地中海贫血综合征 Thalassemia syndrome
当前,因为小学英语教材教学内容较多,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周课时数又相对较少,所以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总是记不住单词的读音.另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弱.
袁甫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其《蒙斋中庸讲义》是《四库全书》四书类中,唯一一部现存的陆门学派的著作。袁氏认为《中庸》一书“无一语非中庸,无一语非性命”,且“天命之谓性”
在生态危机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理论派别应运而生
20世纪40年代末,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萌芽并启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引发人民革命战争;21世纪初头十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这一胜利是
伴随着我国种子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种子加工业也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到加工条件限制,种子加工过程中杂质及不合格种子的收集,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方法来处理。这不但浪费人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笔者认为先秦儒道二家的“道”--客观孤立就“道”本身说不涉及与人、物的关系乃同为宇宙创生性实体,以之为出发点,通过对“道”都有形而上建构
20世纪西方哲学完成了从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这一重大转向使得语言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凸显,语言也因此被视作知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决定性条件。这一转向在中
施特劳斯以一种反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围绕着对“自然”概念以及“自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的论述,指出了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危机,展现了其对于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施特劳斯沿袭了哲
近年来通过临床和实验观察证明,有一些传导阻滞的出现与心率的改变有明显的关系,将这种与心率有关的传导阻滞称为心率依赖型传导阻滞(或位相阻滞)。按与心率的关系可分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