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当中的系动词结构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中外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着重研究汉语当中系动词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情况,可将其标记为NP1(SH1)NP2,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这一结构可分为哪几类?又各自有哪些小类?(2)在认知语法看来,这些类是如何构成意义的?
作者首先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将这些相关的文献大概分为三类:对于非动词谓语结构分类的研究;对于系动词意义的研究;对于非动词谓语结构中成分的意义特征的研究。通过回顾发现,对于非动词谓语结构的分类依然没有定论,本文在类型和例示的框架之下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其次,作者介绍了认知句法的基本概念并建立起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作者首先综述了认知句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理论主张,在这一背景之下,作者阐述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工具,类型和例示的概念以及角色和值的概念。
通过研究作者发现,汉语当中的非动词谓语结构根据前后名词的属性可以分为三类:NP1是例示,NP2是类型;NP1和NP2都是例示;NP1和NP2都是类型。这三类结构具有某些共性,比如前后不可以颠倒,否定结构中系动词不可以省掉。三类结构又可以细分为多个小类,意义构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做了细致的分析。
这一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说明认知句法可以很好地解释汉语中的复杂句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认知句法的佐证;其他语言中也有非动词谓语结构,比如希伯来语和现代爱尔兰语中的名词谓语句和汉语中的名词谓语句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本研究对于以后的跨语言研究具有铺垫作用;在现实方面,对于汉语当中非动词谓语结构的研究可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对于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