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社会通过改变决策的条件而改变决策的形成逻辑,促进教育政策决策主体多元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使得政策生成相比传统社会政策生成显现出不同的特征,进而影响政策的形成路径。本研究以网络社会条件下的一个教育议题形成过程为研究个案,分析不同主体介入议题建构的阶段、显性特征、行为逻辑,展现不同主体的政策功能。本文属于探索教育政策形成机制的一次尝试性研究,希望以此拓宽政策形成因素的研究视野,并为网络社会条件下的决策应对提供基础信息。网络社会环境下,个人、媒体和公众的意见通过网络便捷地集聚和扩散。此条件下,教育政策议题是如何被建构的,各主体在议题建构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但学界却没有充分重视的问题。现有的教育决策模式并不能恰当地解释网络时代教育政策议题建构的机理。 本研究基于现实和理论的考量,在“媒体—公众—政策议程”经验模型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提出教育政策议题建构的“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所展现的是公民个体通过新媒体把“个人困扰”逐步升级为“公众议题”,并通过制造“焦点事件”推动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建立,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该模式凸显新媒体和公民个体的议程设置力量。“网络模式”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个体议程、媒体和公众议程、政府议程。初始阶段:个体议程建构。这部分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占海特一定时间段的微博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个体议程建构期间主要是个体行动的展开,参与议题讨论的人群主要是利益诉求方和既得利益方,影响范围十分有限;个体诉求由“个人困扰”逐步向“公众议题”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着平台的角色,承载着公民权力,使得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观点、维护权益甚至制造舆论焦点,扩大自我影响力,实现扩散政策诉求的目的。关键阶段:媒体和公众议程建构。个体通过新媒体制造“焦点事件”以集聚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引发全社会范围内的政策问题大讨论,成功建构了媒体和公众议程,倒逼政策制定方思虑如何合理地设计政策方案以减少政策阻力。通过对涉及“占海特事件”的新闻报道和杂志、报纸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在建构公众议程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其中,网络媒体以其观点多元化、内容深度化特点独领风骚。理性表达、诉求明确是强化媒体议题建构、引导舆论、塑造民意、扩大舆情功能的有效途径。实质阶段:政府议程建构。教育政策议题建构的效果最终要从政府出台的政策方案里得到检验。本部分主要对上海市分别在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所出台的《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进行分析并与各方诉求进行对比,发现政府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行动逻辑是:在不损害本地既得利益者利益的基础上,有条件性地设置异地高考准入门槛。各方诉求得到不同程度地回应。通过对三个阶段的分析发现“网络模式”集中体现出新媒体对个人权利的释放和民意的聚拢,对于促进公民参与教育政策过程、影响政府决策意义重大,并提炼出新媒体、公民个人和焦点事件等关键影响变量,在理论上实现了对我国教育政策决策模式内涵和外延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