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法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bcpr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其破坏性和预后非常差,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最为困难,往往和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脑膜癌相混淆,很不容易分辨清楚,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以发现结核杆菌或者以培养出结核杆菌作为“金标准”[1]但是因为脑脊液标本量少,而涂片传统抗酸染色和结核菌培养需要大量的脑脊液标本,往往对结核杆菌的检出率非常低,传统抗酸染色有报道检出率在10%以内[2-3]传统结核杆菌培养法罗氏法(Lowenstein-Jensen)需要时间长,大约在4-6周才会检测出结核杆菌的生长[4],虽然现在有先进的BD液体快速培养技术,但是也往往需要2-3周才会观察到结核杆菌生长[21],这样往往会耽误病情诊断及后续治疗。血清学方法比较方便,但是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往往作为辅助诊断[5]。近年来,DNA技术以及其他快速培养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结核杆菌的时间大大缩短,但由于价格昂贵,不适用于在临床广泛使用。本研究旨在探寻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临床检测方法便于推广普查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检测方法,鉴于抗酸染色是结核杆菌感染的最佳诊断方法但其对结脑患者CSF检出率低,不适用于TBM的普查诊断。因此本研究欲将在传统抗酸染色的基础上建立的改良抗酸染色法和目前临床实验室针对脑结核病进行的多种诊断方法(包括浓缩集菌抗酸染色,传统抗酸染色,脑脊液ADA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做一个平行比较以及分析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其在TBM诊断中的阳性率,突出改良抗酸染色在对结脑的诊断中阳性率高,准确,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为改良抗酸染色在临床TBM的筛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结核内科和神经内科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64位患者脑脊液216份标本(每位患者采集不低于3份标本且间隔时间都不低于一周),患者都是从14年1月开始新入院。2指标检测:对采集的64位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共216份标本进行了改良抗酸染色检查。这216份标本还分别进行了脑脊液常规检查、脑脊液浓缩集菌抗酸染色检查、脑脊液普通涂片染色检查、脑脊液生化检查(项目包括脑脊液葡萄糖测定、脑脊液Cl离子测定、脑脊液蛋白测定、脑脊液ADA测定)、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入院第一或第二天就进行了脑脊液结核菌培养,有27例患者进行了FQ-PCR检测)。3指标分析:将改良抗酸染色结果与其他各项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比较检出率差异,综合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最后确诊是否为结核性脑膜炎4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检出率有无差异。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实验结束后,调阅临床资料:这64例患者中经过诊断性治疗,未用抗结核治疗临床病情好转的有31例,其中确诊隐球菌感染3例即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新生隐球菌,脑膜癌4例即经病理诊断发现癌细胞,怀疑是肺癌脑转移;24例是病毒性脑膜炎或细菌性脑膜炎,且未经过抗结核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此课题中病例组33例,阴性对照组31例。2与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结核菌检测技术相比改良抗酸染色提高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SF中结核杆菌的阳性率,缩短了检查时间,当天就可得到结果。结核分枝杆菌形态观察:光学显微镜下,淡蓝色背景,呈现红色杆状,细长,部分略微弯曲,偶见成堆分布呈栅栏样的杆菌,以胞外菌居多,偶见胞内菌。3结脑组有27例患者进行脑脊液FQ-PCR,检测出分支杆菌DNA有23例为阳性。改良抗酸染色对33例患者第一次送检的脑脊液进行改良抗酸染色有29例检出抗酸杆菌,两种方法检出率相比较,P>0.05,两种方法对结核杆菌的检出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别。4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与传统抗酸染色对脑脊液中结核杆菌检出率的比较,病例组107例改良抗酸染色中阳性例数65份,阳性率60.75%,传统抗酸染色阳性例数6份,阳性率5.61%。所以改良抗酸对脑脊液中结核杆菌的检出率比传统抗酸染色检出率高,两种方法比较P<0.005,有统计学意义。5脑脊液细胞数与改良抗酸之间的关系,病例组107份标本,发现在脑脊液细胞计数中白细胞数达到100以上有42份,改良抗酸染色发现结核杆菌26份,阳性率61.9%;白细胞计数小于100的有65份,改良抗酸染色39份是阳性,率是60%。两组阳性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6脑脊液结核菌培养方法与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法的比较:病例组107份改良抗酸染色中阳性例数65份,阳性率60.75%,脑脊液结核菌培养方法阳性标本仅3份,阳性率仅2.8%。所以改良抗酸染色法比脑脊液结核菌培养方法检出率高,两种方法比较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法与脑脊液细胞学之间的关系,这64例疑似颅内感染的患者,初期送检的脑脊液细胞学分析中,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占百分比多在60%以上,并且在随着治疗的过程的进行,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比重呈现进行性下降,激活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上升。针对这64例疑似患者多次平行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和改良抗酸染色分析。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占比大的发现抗酸杆菌27例,并且细胞数随治疗时间的延续呈进行性减少。所以脑脊液细胞学分析中性分叶核细胞居多的标本,结核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细胞比例高的标本。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8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与脑脊液生化中ADA活性检查的对比:腺苷脱氨酶(ADA)在结核性脑膜炎初期时活性会显著增高,此课题在216份脑脊液分析中分别进行了ADA检测和改良抗酸染色,以ADA活性水平4U/L为界限,ADA显著增高的有78份标本,其中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出结核菌阳性标本为59份,阳性率75.6%。其余138份脑脊液标本中ADA活性<4U/L,有6份检出抗酸杆菌,检出率4.34%。两种方法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9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法与浓缩集菌法对结核菌检出率的比较:病例组初次送检33份标本改良抗酸法阳性有29份,阳性率87.8%,浓缩集菌法33份标本中阳性有6份,阳性率18.2%,两种方法阳性率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10改良抗酸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阳性率与治疗前后的关系:33份脑脊液抗结核疗前行改良抗酸染色与74份脑脊液抗结核治疗后再次行改良抗酸染色,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改良抗酸染色相较于传统抗酸染色1改良抗酸染色相较于传统抗酸染色,浓缩集菌抗酸染色法及结核杆菌培养等明显提高了脑脊液抗酸杆菌的检出率,操作步骤简单。对临床快速准确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临床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最佳初筛试验。2针对同一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SF标本,中性分叶核居多的脑脊液标本阳性率率明显高于非中性分叶核细胞比例居多的脑脊液标本。脑脊液中细胞类型的变化可用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情观察指标。3脑脊液ADA的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辅助诊断、观察病情和疗效的常规检查项目。4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相比较,两者对脑脊液中结核杆菌的检测阳性率无差异,前者成本比PCR低廉,因此可以作为临床上对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初筛试验。5如果临床怀疑是结核性脑膜炎,应在未使用结核药治疗前采集脑脊液进行改良抗酸染色。
其他文献
为研究大鼠在海人酸导致癫痫发作早期前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单标分别显示前脑内OX-42(标记小胶质细胞)和Fos蛋白(标记神经元及小胶质
西尼罗病是由西尼罗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虫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早在1937年,Smith Burr及其同事从乌干达的西尼罗河地区一个受感染妇女的血液中首先分离到该病毒,命名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