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迈入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农业人口如何向城镇形成合理流动,并与城镇居民一起享受城镇各项社会保障,分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成为城镇“新居民”,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关系到城乡发展水平的平衡,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云南省2011年至2015年间,出现了历史上数量最多的“农民进城”浪潮,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不断壮大,这种情况看似是城镇化的顺向体现,实际上农业人口在城镇中仍是独立于城市之外的存在。由于一些城市准入门槛较高,这些农业人口虽然已生活在城市,但却由于户籍准入、城镇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特别是城镇就业问题,使这部分人群长期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介于农村和城镇的“第三类群体”。要从根本上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必须以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就业问题为突破口,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可以得到充分就业。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同时指出在这一转移过程当中,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机构作出哪些努力来保障这些人口的顺利安置,以马克思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以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城镇化就业方面的理论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充分利用理论知识,以云南省为例,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到昭通、红河、保山等地进行了调研。通过省委农业农村领导小组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农业转移人口目前在城市当中的就业面有限,可供农业转移人口选择的职业岗位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岗位。而综合分析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外公布的报告,可以进一步发现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当中进行就业以及安置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报告当中指出,目前云南省的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制约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问题,也阻碍了农业人口顺利转移到城市。云南省规模化企业较少、产业支撑不足,导致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量不足,以及各项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就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这是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低下,造成市场缺少劳动力,同时劳动力用难以获得较好的就业岗位。笔者在文章的最后,对云南省城镇化过程中该如何实现具体的就业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展望:需要进一步充实转移人口就业岗位,并且帮助这部分人员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基于订单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加强新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创业培训,使其能够在大城市的工作中学习到一定技术能力、收获“第一桶金”之后,支持其返乡创业;其次是要完善目前制约农村人口向城市进行转移的户籍管理机制。据了解现行的户籍管理机制已经难以匹配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因此必须要突破户籍管理当中对人口转移产生的壁垒,让农业人口能够顺利流入到城市当中。其次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第三点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周边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其向小城镇流动,从而达到就地城镇化和市民化的目的。四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农业人口转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就业权,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