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接受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垂体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血症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一过性低血钾的危险因素,为个体化术后低钾血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且被诊断为垂体瘤的患者共257例,纳入研究队列。所有纳入对象均接受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且由同一外科医生进行肿瘤切除。在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计量资料且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Student’s t检验或ANOVA比较,采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数据分布特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垂体瘤患者临床特征与术后发生一过性低血钾的优势比(OR)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垂体瘤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重复测量ANOVA用于分析血清钾离子水平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应用SPSS18.0软件(SPSS Inc.,USA)对所有统计量进行评估。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垂体瘤患者257例,其发生术后低血钾患者22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手术平均年龄45.9±13.0岁,其中男性115例,平均年龄47.0岁(17-81岁),女性142例,平均年龄45.1岁(14-68岁)。我们所纳入研究队列的257例受试者,99例(38.5%)为无功能垂体瘤,158例(61.5%)为功能型垂体瘤,功能型垂体瘤根据其内分泌学特点,70例(27.2%)为PRL型垂体瘤、41例(16.0%)为GH型垂体瘤、20例(7.8%)为ACTH型垂体瘤、10例(3.9%)为FSH型垂体瘤以及5例(1.9%)为TSH型垂体瘤。(2)在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垂体瘤患者术后一过性低血钾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中,垂体瘤患者的籍贯(农村vs.城市)、术后住院时间长短(<12天vs.≥12天)、患者是否伴有高血压,垂体瘤是否为ACTH型腺瘤是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一过性低血钾的因素。结果提示,住院天数>12天的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低血钾的风险是住院天数<12天垂体瘤患者的2.80倍(OR=2.80,95%CI:1.15-6.83,P=0.024);与此同时,来自于城市的患者相比较于农村的患者,其术后发生低血钾风险为0.30倍(OR=0.30,95%CI:0.11-0.85,P=0.023);此外,垂体瘤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术后发生低血钾的风险是非高血压垂体瘤患者的5.03倍(OR=5.03,95%CI:2.04-12.41,P<0.001);最后ACTH型垂体瘤患者较非ACTH患者术后更易发生一过性低钾血症(nonACTH-pituitary adenomas vs.ACTH-pituitary adenomas:OR=18.75,95%CI:6.55-53.66,P<0.001)。(3)在探索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时,我们将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对垂体瘤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血症有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患者的住院天数、籍贯、是否为ACTH型垂体腺瘤及是否伴有高血压等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功能型垂体腺瘤和ACTH型垂体腺瘤是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non-ACTH-pituitary adenomas vs.ACTH-pituitary adenomas:OR=6.54,95%CI:1.76-24.33,P=0.005)。(4)为进一步验证垂体瘤致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血症危险因素,我们详细探讨了22例垂体瘤患者发生术后低血钾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其中ACTH垂体腺瘤10例(45.5%),另外12例发生术后一过性低钾的患者包括5例PRL垂体腺瘤、3例GH垂体腺瘤、2例无功能垂体腺瘤、1例FSH垂体腺瘤、1例TSH垂体腺瘤以及1例混合型垂体腺瘤。我们将样本分为ACTH垂体腺瘤组(ACTH组)和非ACTH垂体腺瘤(对照组),按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原理探索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ACTH型垂体瘤患者术后容易发生一过性低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垂体瘤分型为ACTH垂体腺瘤是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钾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着重监测ACTH垂体腺瘤患者术后血钾浓度变化,如果发生低血钾现象则立即体外补钾,最大程度的减少垂体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