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其中,冠心病在所有疾病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而次要危险因素则包括:肥胖、摄入过多的钠盐和胆固醇、缺少体力活动、遗传因素等。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病毒感染、胰岛素抵抗等也和冠心病的发病息息相关。普遍认为,冠心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的形成,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固有免疫的作用至关重要。大量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实:一些炎症因子及其相关指标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脂联素;反应早期肾功能的相关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粥样硬化病变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轻至中度肾损害过程中,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尚正常时,就已出现β2-MG及Cys C水平的显著升高。而对于已患冠心病或有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来说,轻度肾功能异常即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子。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时,心肌缺血缺氧,氧化应激反应增强,SOD作为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酶,与冠心病的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慢性心肌缺血状态下,SOD水平变化尚无统一结论。目的通过测定患者血清β2-MG、Cys C、SOD水平,结合冠脉狭窄程度评分,探讨血清β2-MG、Cys C、SOD水平与冠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因胸闷或胸痛症状拟诊为冠心病,并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的227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9例、非冠心病组108例,冠心病组119例包括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2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并用Gensini评分系统计算每位患者的冠脉病变积分。进一步将冠心病组再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4例、双支病变亚组47例、三支病变亚组28例。采用ELISA法集中检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β2-MG、SOD、尿素氮、肌酐等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ys C水平。结果(1)冠心病组β2-MG、Cys C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SOD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β2-MG、Cys C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β2-MG、Cys C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OD水平在各亚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β2-MG、Cys C水平越高,冠脉狭窄程度评分越高;而SOD水平越高,冠脉狭窄程度评分越低。结论(1)β2-MG、Cys C水平越高,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及病变积分越高;β2-MG、Cys C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SOD水平越高,冠脉血管病变积分越低;(3)联合检测血清β2-MG、Cys C、SOD水平,在预测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对冠心病危险分层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