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是我国典型的西南山地生态屏障区和重点水功能区。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布局,是重庆市亟待解决的水资源关键问题。本文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水足迹和虚拟水净进口进行区域水足迹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综合评价重庆市2014年38个区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引用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ESDA)进行水足迹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析,并构建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评价指标和子系统进行计算和归类,实现水资源的分区分县分重点式管理。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市2014年各区县各分账户水足迹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其中农业和工业水足迹的最大值均为江津;生活和生态水足迹值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以下简称都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都市区平均虚拟水净进口量最高。区域总水足迹最高区县是江津,为16.48×108m3,水足迹强度最低则是渝中,只有67.02m3/万元,水资源利用效率高,城市发展新区区域总水足迹均值最高。(2)重庆市2014年区域总水足迹和各分账户水足迹均呈现出空间分布的正相关性。农业水足迹H-H集聚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西部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简称渝东北);工业、生活、生态、虚拟水净进口和区域总水足迹H-H集聚分布在都市区及其周边,L-L集聚分布在渝东北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简称渝东南)。(3)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驱动力从城市发展新区往渝东北和渝东南方向逐渐变弱;渝东北、渝东南区县压力和状态较好;渝东北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多个区县影响子系统处于较强和很强水平;响应子系统处于较差和很差水平的区县占总区县数的68.42%。重庆市2014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状况一般,状况好的区县分布在渝东北,处于很差水平的多分布在都市区。(4)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和影响(I)子系统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响应(R)次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状况存在空间集聚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驱动力H-H集聚全部分布在都市区及周边,渝东南和渝东北形成L-L集聚;压力、状态和影响H-H集聚均分布在渝东北,L-L集聚则是分布在都市区及周边;响应H-H集聚主要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的H-H集聚分布在渝东北,城市发展新区西南部形成L-L集聚。(5)重庆市38个区县2014年评价基础指标的障碍度和排序情况存在差异。多个区县城镇化和水资源贡献率障碍度排名前两位。驱动力子系统障碍度普遍较高,影响多个区县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