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我调节:补偿性还是一致性?——基于道德认同和道德自我知觉的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自我调节就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从事(不从事)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近期关于道德自我调节的研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结果,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是研究者们没有明确区分道德认同与道德自我知觉,而只是从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道德自我的两个方面出发—道德认同(特质道德自我)和道德自我知觉(状态道德自我)来对道德自我调节进行研究。  本研究由2个实验组成。在实验1中,通过抄写道德词汇并将其与自己关联、描述自己,来启动个体不同水平的道德认同,之后考察个体在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情景中的行为意向,结果显示,高道德认同的个体比低道德认同的个体更倾向于从事亲社会行为且更不愿从事违规行为;实验2中,通过行为回忆启动范式,启动个体不同水平的道德自我知觉,然后测量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意向和违规行为意向,结果表明,高道德自我知觉的个体比低道德自我知觉的个体更倾向于从事违规行为且更不愿从事亲社会行为。  最后,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道德自我调节存在两种调节方式,补偿性调节方式和一致性调节方式。当启动个体道德认同时,表现为道德自我调节的一致性;当启动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时,表现为道德自我调节的补偿性。  (2)道德自我调节的两种方式不仅适用于指定性道德范畴,同样适用于禁止性道德范畴。
其他文献
近两年“创客”作为新的工业革命,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党着力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革高校培养人才机制,鼓励就业创业,也由此衍生了“创客教育”、“STEAM教育”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教师专业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反省和改进以及变动不居的教育环境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将“认同”作为分析观点来研究教育领域中的教师发展问题
近年来高校师生之间信任度低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如何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成为我国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Harlow提出:“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