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地震前后对比和追踪,调查地震对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和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测查心理健康及创伤后应激障碍;采用创伤暴露水平、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社会信念问卷测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采用方便取样原则分别在震后6个月、10个月和震后两年调查637名、343名和338名重灾区老年人,并与震前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结果:(1)震后6个月、10个月和震后两年PTSD发生率依次为30.8%、17.2%、20.3%,创伤水平和消极应对方式可显著预测IES-R得分。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创伤水平后,震后6个月、10个月和震后2年重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M6m=493.78,M10m=482.07,M2y=480.33)显著低于地震发生前(M=531.47),且呈下降趋势.(2)主观支持(Beta=0.45)、积极应对方式(Beta=0.24)和教育程度(Beta=0.18)正向预测灾后老年人心理健康,消极应对方式(-0.22)负向预测心理健康,且积极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佛教信仰对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无影响,但震后两年灾区老年人的社会信念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社会多样性、付出有回报、命运控制等因素,t1(452)=5.25(p<0.001),t2(452)=5.37(p<0.001),t3(452)=2.61(p=0.009),并且这三个维度对灾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地震后短期内老年人PTSD发生率较高,随后下降;但其心理健康受创严重,持续时间较久,震后2年呈下降趋势。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社会多样性和付出有回报可有效促进心理康复,但消极应对方式和命运控制感不利于心理康复;女性、低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差、高创伤暴露水平者是受创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