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zhu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是现在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人心论”既是对儒家心性论的发展,也是阐述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梁漱溟“人心论”的展开分为人性、人心、人生三个阶段。人性是人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人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简单的谋求衣食住行,更在于人能利用智慧来肯定自身内在的人性。而梁漱溟所说的人心,是在说人的精神活动和能够思维的特性。心的特点是能够主宰事物。他将心的主宰特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称作主动,二是对外称作宰制。它既可以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够认识自身内在的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心,善的人性便是通过由人心的主宰作用而生成的。在人心的作用下,人类才有了智慧与意识,从而可以支配起人自身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人类对内对外的活动便组成了人生。人与动物的分野在于人有“人心”而动物没有;而人心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之心,便体现在人心带来的与动物的差异之上。人、心二者是无法被割裂开的。这就是说,了解人心、分析人心的目的在于了解人、分析人。具体地说,便是去为了更好地去指导人生,以便能够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梁漱溟把“人心论”落脚于人生的实践,试图解决人生的路向问题,这可以看做是其著书立说的旨归所在。梁漱溟的“人心论”由本能、理智、理性三个基础概念组成,它们也是人心发展的三个阶段。本能是指人生来本有的能力。生而本有的本能是天然的,在这点上,人与其他生物是相通的。理智是本能在人类处发展的高级阶段,理智与本能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总结生命本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两个方面。而本能的发展由最初始的饮食之欲渐而进化出高等生命所独具的“探究之本能”、“游戏之本能”等等。越是高等的本能越是需要利用大脑的作用,继而到人类这里,便是需要依靠“人心”的作用。这就使生命由仅仅重视物质过渡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由本能指导下单纯的行过渡到理智引领中的知。在这样的过程里,当对知识的追求完全离开了生存和繁衍两个问题时,理智便脱离于本能而独立出现了。理性则有如下两层含义,:首先是理性来源于理智的进一步发展。理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心在不断地进步,对于人类而言,本能、理智以及现在所讨论的理性既是人心针对不同层次问题所作的不同反应,也是人心发展的几个阶段。其次,构成理性的要素分别是感情和无所私。感情不同于知识,它不能像知识那样得出相对固定的结论;同时感情也不是本能,它没有利害得失的考虑,或者说利害得失已然不在理智的考虑之内,就更不会出现在理性之中了。梁漱溟“人心论”建立在本能、理智、理性三个基础概念之上,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生命”与“道德”对人类的意义。他一面主张宇宙大生命的生命哲学,一面是推崇伦理本位的儒家传统。在二者的结合下,梁漱溟的“人心论”便将生命和道德当做了自己立论述说的目的和落脚点,而生命和道德也成为其“人心论”的核心范畴。道德是生命的实践,人心则支配着人的生命。人心与人生在道德这里共同构成人类生命独一无二的特性。梁漱溟的“人心论”是心性论与人生哲学的统一,它以研究人心活动的方式,揭示出人类作为生命的本来意义,也指明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形上层面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追求经济增长,无可避免地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比如,收
国家科技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国内外公众对某国科技体系内的各种要素(如科技进步成就、科技创新的精神、科技发展的优势与潜力、科技人员的精神风貌等等)的看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热爱自然,尊敬自然。他的美学思想和他的文学创作,都是以“自然”作为出发点:他从自然状态出发探索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和平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思考集中表现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他把理性解释为主体的自我确信,把虚无主义解释为扩大为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技术对世界统治之结果。主体的形而上学构成了
本文引述前人论著,叙述、探讨了魏晋玄学中王弼之“无”概念的原义和流变,后学诸贤的再解读;自我阐发了我的述评,我对王弼之“无”的理解,表明我的态度和观点。从《老》、《易》原
社会秩序及其制度问题是政治哲学永恒的主题,而自由可以说是政治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秩序之间关系的探究也是政治哲学家无可回避的问题。基于对政治哲学
对于马克思产权伦理思想,目前学者并没有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对其产权伦理思想以及产权伦理原则进行比较全面的探析。而产权伦理原则是一个产权制度运行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谐关系的要求日益加深,管理与伦理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学校是塑造人的所在,理应是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指向的地方。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