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日益突出。IPCC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而城市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数量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应对来自气候变化、能源、经济转型、外交等多方面的环境与发展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在2010年和2012年,陆续启动了两批低碳试点,共6省36市。这些低碳试点省市经济社会基础、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其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在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前,亟需对其进行分类,确定符合各类试点低碳发展路线。本文基于这一研究需求,构建了低碳社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2012年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从能源效率、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对试点省市中的32个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基础进行定量分析,并按其聚类结果进行分类评价,以为低碳试点城市发展规划和试点省市的评估和布局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在入选的32座城市中,发展程度高/碳排放强度低的I型城市、发展势头好/碳排放转型的II型城市、发展水平中等/人均排放低的III型城市和发展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的IV型城市分别有2座、9座、16座和5座,说明目前低碳试点城市选取兼顾了地域、发展水平和低碳发展基础等因素,并重点向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城市倾斜,代表性较好。(2)目前入选的低碳试点城市的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质量与环境管理水平、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等方面,这是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低碳发展路线的基础。不同城市宜按照本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制定分阶段、有特色、有效率、有效益的低碳发展路线图。(3)Ⅰ型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在确保发展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先进的都市低碳消费理念与低碳文化体系,探索大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Ⅱ 型城市目前处于低碳发展的交道口,重点是尽快找准优势,以低碳发展概念撬动建立全新的低碳发展模式,降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碳锁定成本;Ⅲ 型城市发展需求迫切,如按常规发展路径发展,未来的碳排放增长需求很大,低碳发展概念的引入,有助于探索符合环境与发展双重目标的全新道路,并为我国大量尚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小城市提供借鉴;Ⅳ型城市低碳专项的压力和机遇并存,需在确保经济增长势头不减的情况下,从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培育低碳产业等方面积极拓展低碳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