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研究已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不仅是语际和语码之间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而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其翻译更是如此。它不仅涉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这已成为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换言之,翻译的质量取决于两种语言的文化之间的异同是否能被精确地理解。而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为代表的归化派翻译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标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标语读者。而以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为代表的异化派翻译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从而使译入语读者感受原文中的“异质”和文化特色。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种文化词语,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能折射出语言背后的各种不同文化现象的语言符号。恰到好处地使用谚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由于谚语在语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故谚语的翻译早已引起翻译界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谚语的文化因素更是引起了翻译界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作为语言翻译中的特殊形式—谚语翻译,同样不仅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两者文化之间的转换。为此,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英汉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传输问题,探讨谚语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中才有意义;文化也离不开语言,它通过语言的形式得以传递。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而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间的转换。译者不仅应该具备双语能力,还应具备双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即对翻译中的两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目的。就谚语翻译而言,如何对谚语的文化蕴涵进行能动的阐释和表达是决定译文是否通达的关键。英汉谚语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介绍和传授英汉两种文化,展现英汉谚语中所隐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谚语是语言表达中的特殊形式,它属于熟语(idioms)的范围,在凝练的表达中体现了该语言所属文化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包括该民族的信仰、民俗、宗教、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谚语的概况及特点的介绍以及对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共性和差异的比较分析,结合近现代翻译理论,探讨了谚语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文化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旨在说明两种翻译策略应为互补而非对立,异化翻译为主,归化为辅。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文化翻译策略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更注重文化价值。谚语是反映社会历史文化观念的特殊语言形式。因此,对英汉谚语互译的研究是检验在文化翻译中如何选择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异化策略以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但不妨碍语义的传达;而归化策略可以解决谚语中的文化障碍,以求自然流畅的语义表达,但不掩盖源语的文化特色。谚语富含文化内涵,谚语翻译不但要传达出源语的语言色彩,还要反映出其蕴涵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异化策略是谚语翻译的主导方法。然而过度的异化有可能导致语义模糊,产生文化障碍或形成翻译腔,给目的语读者带来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妨碍文化间的顺畅交流。因此,归化或两者相结合的手段也是必要的补充。有些谚语包含了一些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历史或文学典故,而异化翻译则可能影响文化交流,故需要采用归化和异化结合的手段来翻译。如果异化的结果是对语义信息的误读,则译者应考虑使用归化的手段来翻译,以确保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准确理解。总之,“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是谚语翻译中最为理想的翻译策略。希望本文可以为目前谚语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补充,也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增强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谚语及其文化特征,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