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背景下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yj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变得更加严重。为了缓解能源约束,保障经济安全和减轻环境压力,节能工作显得极为迫切,结构调整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而又繁重。山西作为现阶段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大省和重要的能源以及重化工业基地,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山西长期形成的畸重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单位产出能耗强度大以及污染排放强度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显得更为迫切。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单位产出能耗强度差异较大、不同的工业行业之间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强度差异更突出,所以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入手,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节能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业结构变动和节能减排的理论为出发点,在国家节能政策环境的约束下,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产业结构变动以及节能减排的理论,这一部分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并且指出政府在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第三部分实证分析山西省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耗的现状,这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从山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能耗情况、各产业对节能的贡献等方面,对山西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分析;接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国内先进省份为参照系,分析了山西三次产业能效差距以及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效水平,指出了山西省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重工业地位突出,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比例严重失衡;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发展缓慢,这种现状将影响山西实现节能减排的成效。第四部分政策建议。这一部分是在对山西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节能减排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指出要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其次提出山西省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具体要做到:完善节能法规体制节能降耗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能源统计制度,不断完善监测和评估考核体系健全奖惩制度等;确立企业节能主体地位以及探索产能过剩条件下“废弃能源”利用的新模式;最后要积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新背景下,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约束的环境下,研究山西省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未来趋势,不仅对山西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内其他煤炭资源大省也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档案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会计人员去认真学习、去积极探索。通过学习和探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方法: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
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关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实施成功的国际化人才战略和人力资源配置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走向世界的成败。因此,总结和分析跨国公司先进经验
停电管理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直接因素,高效统一的停电管理可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供电企业整体效率。文章在营配一体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停电管理系统构建配电网停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热点,但其过于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受到普遍质疑。文章以广州荔枝湾涌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分别从景观环境、社会人文、旅游功能和地方依
本文分析了网络游戏的现状,在现有的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游戏式网络学习模式),并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游戏式教学系统的特征与设计要点。
内部市场交易的本质是部门之间的劳动交换,而转移价格的直接作用是披露部门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信息,以便高层管理者改善管理,最终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目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
当前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发展严重受到了企业内部控制诸多问题的影响而受到阻碍。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上,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提
目的观察常用的3种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7年11月本院与铁岭市妇婴医院2家医院采用对比性研究,以随机方法将1673例健康育龄妇女放置3种不同IUD
结构性失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对其早有关注,同时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结构性失业理论,而对其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1996年成立以来,在巩固城区业务,关注广大工薪白领阶层保险需求的同时,逐步发展扩大农村保险业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在保险主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