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一部《失恋33天》的热卖让大家明白了微博营销的魔力。然而,当电影遭遇现今时不我与的融媒大环境,对于单个电影作品来说,微博后期的营销宣传显然不是它的全部功课。那么同处融媒时代的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将给中国电影尤其是大陆电影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本文首先通过对Twitter和国内微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描述,证明信息传播已然进入微博时代,并——当我们进而着眼于其信息发布的私人化、自主化、平民化,传播对象的普泛化和大众化时,应当更确切的说,微博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场自媒体的大变革。接下来,在综合各研究机构对新浪微博的研究数据后我们能够总结出,微博不仅有大批的使用者,同时还有整合多媒体的传播性能。所以,融媒环境下,适者生存,微博需要,也必然成为电影传播的移动媒体平台。但是,对于一个拥有一个多世纪发展历程的古老艺术——电影来说,当它在融媒的大背景下被套上微博这样如此新鲜的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时,两者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笔者首先从微博和电影在国内的传播特性及现状开始分析。首先微博传播具有随时性、碎片性、消费性参与以及公民媒体的特点。而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尤其是大陆电影的大致发展现状,第一,国内中小城市以下电影院线明显不足;其次,国内电影票价普遍偏高;再次,国内电影市场影片类型十分有限,没有因为受众群体需求而在创作之初细分市场,同时国内众多电影院线之间同样也不分泾渭。那么,基于以上的微博使用特性以及国内电影市场的现状,用户的微博使用体验究竟会对他们的观影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一步在北京、邢台两个城市以及网络上的微博用户人群为总体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微博成为其用户获得电影资讯的重要方式,且用户人群年龄偏中低龄化,一定程度上切合电影观众年龄层,而碎片式的媒介内容的接收方式以为广泛惯用和喜欢,同时长时间的网络媒体接触以及对国内电影市场的诟病养成了消费性参与的习惯。总之,长时间的微博使用经验能够给人带来对该类传播方式的习惯或喜爱,从而造成使用者在接触媒介内容——这里特别指在接收电影内容时的影响。这种影响目前虽然不能确定有多么强大,但是结合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发展的一些特点,我们完全能够初睽端倪。而微博与电影的结合也同时会带来一些促进,也会带来问题。比如电影市场需求的分化;国内网络传播产业,尤其是电影内容在移动网络终端上的盈利模式的不稳定,以及面对微博这样一个遍布匿名化又有度杂需求用户的环境,版权和网络道德遭到破坏等,这给相关部门的监管提高了难度。但也只有这样,整个传媒大环境才能够在这种新旧碰撞中调试前进,电影这一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艺术样态才能真正做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