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迫使人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进行应对。相对于海洋塑料垃圾的全球合作治理存在困难来说,区域性的合作治理优势明显。海洋垃圾主要以陆源性污染为主,其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沿海地区,以区域为治理单位更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不同海域所拥有的特定生态环境要求考虑治理的区域性差异,区域性的海洋垃圾治理合作,会更加注重地方和区域情境,行动方案也能更加贴合区域内国家间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区域内各国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共同诉求。在共同的区域情境下,区域合作路径更容易让区域内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加入进来,让欠发达国家投入较少却能够得到更可观的回报,从而进一步深化合作。海洋垃圾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对于西北太平洋海洋垃圾的区域治理研究,论文主要细分为六章来阐述。第一章主要是对于选题的原因做出简介,指出文章的研究指向与研究价值,并对这个问题当前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做出详细梳理,为后面开展研究做铺垫。在对研究方法进行归纳之后就对本篇文章的突破之处予以说明。第二章主要是想在开展相关的问题研究之前,了解海洋垃圾的界定,明白什么是海洋垃圾,它的来源分布情况,重点解释其缘由主要是人类习惯于将海洋视为容纳人类废弃物的天然“垃圾桶”的认知传统,塑料被大规模的制造和消费是海洋垃圾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不断爆发的海洋垃圾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国家管理者未能在制度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制定一定的标准来防控海洋垃圾,此外在政策的执行力方面也出现乏力的征象。最后对海洋垃圾污染治理的理论基础,如治理和区域治理理论给予阐释。第三章对西北太平洋当前的海洋垃圾区域治理现状及困境进行描述,主要分析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如制定过程、组织架构等,指出当前区域合作存在的主动性不足、缺乏协调沟通以及参与主体间未形成合力的问题。第四章是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极力地探明当前阻碍西北太平洋海洋垃圾的区域合作进程的原因。政治上的分歧、经济上发展阶段差异化造就了该区域对于合作不积极的现象。该海域的区域合作在制定之初就存在着致命性缺陷,未建立具有制约力的法律是造成区域合作配套性安排缺位的原因。非政府组织这一关键主体的弱位也是该海域合作治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五章介绍可供西北太平洋区域学习经验的其他海域的区域合作,在分析了三种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模式之后,发现这些区域合作模式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地理上的相近性使得国家之间能够共同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国家间协商一致决定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模式,通过区域公约的形式来稳固合作治理成果,另外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也是促使其成功的有益经验之一。第六章是对前述问题的回应,解决西北太平洋海洋垃圾的区域合作困境可以学习其他区域的经验,在此区域建立起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模式。首先需要在意识层面搁置政治争议从而形成“共同体”认知,其次,在区域层面学习地中海模式签订区域性公约,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海洋垃圾议定书。最后,要重视、培育非政府组织参与海洋垃圾治理,使之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协同力量。虽然,西北太平洋海域内国家较早地关注到了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并制定了相关的行动计划,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在该海域的海洋垃圾污染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再加上国内外学者对该海域的海洋垃圾问题的关注有限,导致专门针对该海域的海洋垃圾问题开展的研究尚留有空白。因此,本篇论文希望通过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垃圾治理现状做出梳理,找出西北太平洋海洋垃圾的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他海域的区域合作实践提炼出有益经验,力求探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垃圾问题的治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