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河海外河油田海26块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末带,海26块是海外河油田主力断块,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东二段(Ed1、Ed2)是海26块的主力含油段。经过近30年的开发,目前海26块的整体综合含水高(92%),采出程度低(19%),常规水驱效果差,剩余油分布复杂,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和形式分布于被长期水驱后的油藏中。为提高原油采收率,亟需对注水开发中后期高含水—特高含水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进行精细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和要求,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开发地质学及测井地质学等为理论依据,以三角洲前缘沉积规律和沉积模式为指导,在对储层进行构型剖析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标志层以及其他辅助标志层的确定,对全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识别出Ed2顶部“锯齿状”低阻泥岩,是Ed1段与Ed2段分界标志;Ed3段顶部“夹鼻状”低阻泥岩,是Ed2段与Ed3段分界标志,岩性为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合;发育在Ed2Ⅱ上部“V”形泥岩,视电阻率曲线和感应曲线都呈“V”字形;位于Ed2Ⅱ底部的“W”形泥岩是Ed2Ⅰ与Ed1Ⅲ的分界标志,岩性为灰绿色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完成了层内单砂体对比骨架剖面。在对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海26块储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及湖泥6个微相。平面上河道频繁交错,河流能量强,分流河道总体延伸方向一致。综合应用地质和开发动态资料,开展对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特征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海26块储层砂体平面非均质程度中等,层间非均质性较弱,而层内非均质程度较强。依据Miall层次界面分析法对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3、4级界面进行详细研究,并与Miall的6级层次界面相对应,即4级界面为水下分流河道中单一河道的顶底界面,3级界面为单一分流河道内部隔夹层,相当于Miall的巨型底形内增生侵蚀面。基于“层次分析,动态拟合”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储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单一河道的识别标志为:水下分流河道砂顶面层位高程差异河道间泥质沉积间断面、河道砂体厚度差异;分析总结出复合河道砂体的5种基本接触模式,分别为垂向叠置、错位叠置、水平—错位复合叠置,水平搭接和孤立分散。综述了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因素,包括断层遮挡、油藏工程、沉积韵律微构造及砂体空间接触关系等5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储层构型的角度,通过与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开展了储层构型单元与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储层构型单元间的接触模式是剩余油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将不同成因单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归结为相邻型和分隔型两类8种接触方式:相邻类有HH型、HL型、LL型,分隔类有HHH型、HLH型、LHL型、HLL型和LLL型(H代表渗流物性较好的流动单元,L代表物性较差的流动单元)。HH型接触关系对注入的水没有阻挡作用,而LH型则对注入的水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如当河道和水下溢岸砂体接触时,河道中注入的水很难波及水下溢岸砂体,从而使水下溢岸砂体成为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富集部位;LL型由于吸水能力、流体流动能力差,无论哪种构型要素注水都难影响另一个构型要素中的流体流动;HLH型中由于H与H之间有一相对低渗透的构型要素隔挡,注入H中的水难于影响到另一个H构型要素,由于L吸水能力差,若L中注水,两侧H难于见效;LHL型,H中注入的水很难波及两侧的L,L中注入的水很难对H和另一侧L产生影响。分析了不同渗流能力的构型单元的空间接触关系和作用机理,进一步指出海26块存在镶嵌型和孤立性两种剩余油类型,单成因砂体空间对接的隔挡层部位物性差注水难以波及而成为剩余油富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