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80年代兴起的“张爱玲热”,许多导演也尝试将张爱玲小说改编成电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精彩影片。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还缺乏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寻求适于分析整合具体改编案例的理论支撑,侧重于电影改编过程中从文字到影像转换的轨迹和从作家到导演不同的文化思考两个维度。而后,将焦点集中到张爱玲小说具有的适合与不适合电影改编的特质,以电影为本位观视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虽然张爱玲小说高度的文学特性使其文字转换为影像的过程存在许多障碍,但其作品具有的重视大众口味、人文关怀、独特的“张氏情调”等“电影性”及其品牌价值又使电影改编成为可能。以此为前提,文章以五部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作品为例,将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做“艺术形式和文化取向”两个纬度的比较阐述,分析改编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发生改变的美学效果和文化选择,勾勒出从语言到影像转换的轨迹、从作家到导演不同的文化思考,归纳电影改编在艺术表现和美学追求上的尝试和创新,挖掘电影作品本身的独立艺术价值。五部电影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改编策略:《倾城之恋》因过分追求忠实原著,改编者自己的能动性减少,违背了电影自身特性,反而造成叙事不流畅、部分情节设置突兀的问题;《红玫瑰与白玫瑰》导演大胆将小说原文用画外音、字幕等方式搬上银幕,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却营造出影像特有的韵味;《半生缘》对于原著小说枝蔓的取舍问题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更接近张爱玲一贯风格;《色,戒》和《怨女》,不同导演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选择,影片呈现出与原著小说迥异的整体风格和个人追求。本文以张爱玲小说改编作为一个切入口,介绍电影改编理论,观照小说文字适于被改编的特性,描述具体影片不同的改编策略及其成败得失,以期能为当代电影改编实践,特别是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提供可行的参照、借鉴和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