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患者治疗前后阴道真菌菌群结构及其变化情况,比较再发患者与未再发患者阴道真菌菌群差异,为探讨妊娠期VVC再发机理和精准治疗积累实验依据。
【方法】
1.前瞻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27例妊娠期VVC患者(纳入时孕周<12周)的阴道真菌菌群结构及其治疗后变化情况。动态采集妊娠期VVC患者3个时间点的阴道分泌物(Y),Y1为VVC治疗前,Y2为治疗结束后7日,Y3对于再发患者为首次再发时采集(孕24周内),对于未再发患者为孕24周左右采集,如Y2镜检见真菌,Y3于重复治疗7日后采集。根据患者3个时间点的阴道分泌物镜检结果将妊娠期VVC患者分为A组未再发组(8例)、B组再发组(9例)、C组持续阳性组(10例)。
2.对以上3组患者分别进行阴道分泌物总DNA提取,根据真菌ITS1区域设计引物,引物末端加上测序接头,进行PCR扩增及对其所得的产物经过纯化、定量和均一化后形成测序文库,质检合格的文库通过IlluminaHiseq2500平台进行双末端高通量测序,所测得的序列初步处理后采用QIIME等生物信息软件及统计学软件分析妊娠期VVC患者阴道真菌菌群结构及治疗后3组患者阴道真菌菌群变化情况,同时采用LEfSe(LDA值=4)在线统计工具寻找再发患者与未再发患者之间的差异真菌。
【结果】
1.本研究完成70个样品测序,最终共产生4415863条序列,每个样品平均产生63084条序列。通过与数据库对比分析,分别注释出8个门、22个纲、61个目、131个科、216个属水平物种。
2.妊娠期VVC患者在不同分类水平的阴道真菌菌群分布情况:除未得到分类学注释的真菌外,在门水平,主要涉及4个阴道真菌菌门,分别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油壶菌门,其中丰度最高为子囊菌门(60.52%-99.85%);在纲水平,丰度最高为酵母纲;在目水平,丰度最高为酵母目;在科水平,丰度最高为酵母科;在属水平,丰度水平前10位的物种依次为念珠菌属、Parengyodontium、曲霉菌属、被孢霉属、枝孢属、轮枝孢属、丛孢霉属、Saitozyma、柄孢霉属、假尾孢菌属。
3.妊娠期VVC患者治疗前后阴道真菌菌群均以念珠菌属为优势菌,治疗后在AY2、BY2中呈下降趋势,AY2下降幅度大于BY2;治疗后被孢霉属、柱霉属、灵芝属在AY2中上升明显,其中念珠菌属、被孢霉属丰度变化呈相反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利用t检验比较AY3与BY3Alpha多样性指数,BY3Shannon指数值明显小于AY3,BY3Simpson指数值明显大于AY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Y3阴道真菌菌群Alpha多样性低于AY3。
5.利用LEfSe分析寻找AY3与BY3差异菌属,AY3中被孢霉属、被孢霉目、被孢霉科、煤炱目、银耳目、散囊菌目、小丛壳科、土赤壳属、粪壳菌目、Trimorphomycetaceae、Saitozyma增加明显;BY3中白色念珠菌、念珠菌属、酵母目、丛孢霉科增加明显。
6.C组用药前后阴道真菌菌群结构相似,以念珠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属,CY1、CY2、CY3之间Alpha多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妊娠期VVC患者阴道真菌菌群在属水平,除未得到分类学注释的真菌外,丰度水平前10位的物种依次为念珠菌属、Parengyodontium、曲霉菌属、被孢霉属、枝孢属、轮枝孢属、丛孢霉属、Saitozyma、柄孢霉属、假尾孢菌属,其中念珠菌属为主要优势菌。
2.妊娠期VVC患者治疗后,念珠菌属与被孢霉属比例变化呈相反趋势,被孢霉属为再发组与未再发组的差异菌属,推测被孢霉属与念珠菌属存在一定的拮抗关系。
3.妊娠期VVC患者治疗后,再发组阴道真菌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未再发组,提示真菌菌群多样性的降低可能与VVC再次发作有关。
4.妊娠期VVC持续阳性者阴道真菌结构相对稳定,受药物影响小,很可能发展为RVVC。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患者治疗前后阴道真菌菌群结构及其变化情况,比较再发患者与未再发患者阴道真菌菌群差异,为探讨妊娠期VVC再发机理和精准治疗积累实验依据。
【方法】
1.前瞻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27例妊娠期VVC患者(纳入时孕周<12周)的阴道真菌菌群结构及其治疗后变化情况。动态采集妊娠期VVC患者3个时间点的阴道分泌物(Y),Y1为VVC治疗前,Y2为治疗结束后7日,Y3对于再发患者为首次再发时采集(孕24周内),对于未再发患者为孕24周左右采集,如Y2镜检见真菌,Y3于重复治疗7日后采集。根据患者3个时间点的阴道分泌物镜检结果将妊娠期VVC患者分为A组未再发组(8例)、B组再发组(9例)、C组持续阳性组(10例)。
2.对以上3组患者分别进行阴道分泌物总DNA提取,根据真菌ITS1区域设计引物,引物末端加上测序接头,进行PCR扩增及对其所得的产物经过纯化、定量和均一化后形成测序文库,质检合格的文库通过IlluminaHiseq2500平台进行双末端高通量测序,所测得的序列初步处理后采用QIIME等生物信息软件及统计学软件分析妊娠期VVC患者阴道真菌菌群结构及治疗后3组患者阴道真菌菌群变化情况,同时采用LEfSe(LDA值=4)在线统计工具寻找再发患者与未再发患者之间的差异真菌。
【结果】
1.本研究完成70个样品测序,最终共产生4415863条序列,每个样品平均产生63084条序列。通过与数据库对比分析,分别注释出8个门、22个纲、61个目、131个科、216个属水平物种。
2.妊娠期VVC患者在不同分类水平的阴道真菌菌群分布情况:除未得到分类学注释的真菌外,在门水平,主要涉及4个阴道真菌菌门,分别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油壶菌门,其中丰度最高为子囊菌门(60.52%-99.85%);在纲水平,丰度最高为酵母纲;在目水平,丰度最高为酵母目;在科水平,丰度最高为酵母科;在属水平,丰度水平前10位的物种依次为念珠菌属、Parengyodontium、曲霉菌属、被孢霉属、枝孢属、轮枝孢属、丛孢霉属、Saitozyma、柄孢霉属、假尾孢菌属。
3.妊娠期VVC患者治疗前后阴道真菌菌群均以念珠菌属为优势菌,治疗后在AY2、BY2中呈下降趋势,AY2下降幅度大于BY2;治疗后被孢霉属、柱霉属、灵芝属在AY2中上升明显,其中念珠菌属、被孢霉属丰度变化呈相反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利用t检验比较AY3与BY3Alpha多样性指数,BY3Shannon指数值明显小于AY3,BY3Simpson指数值明显大于AY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Y3阴道真菌菌群Alpha多样性低于AY3。
5.利用LEfSe分析寻找AY3与BY3差异菌属,AY3中被孢霉属、被孢霉目、被孢霉科、煤炱目、银耳目、散囊菌目、小丛壳科、土赤壳属、粪壳菌目、Trimorphomycetaceae、Saitozyma增加明显;BY3中白色念珠菌、念珠菌属、酵母目、丛孢霉科增加明显。
6.C组用药前后阴道真菌菌群结构相似,以念珠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属,CY1、CY2、CY3之间Alpha多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妊娠期VVC患者阴道真菌菌群在属水平,除未得到分类学注释的真菌外,丰度水平前10位的物种依次为念珠菌属、Parengyodontium、曲霉菌属、被孢霉属、枝孢属、轮枝孢属、丛孢霉属、Saitozyma、柄孢霉属、假尾孢菌属,其中念珠菌属为主要优势菌。
2.妊娠期VVC患者治疗后,念珠菌属与被孢霉属比例变化呈相反趋势,被孢霉属为再发组与未再发组的差异菌属,推测被孢霉属与念珠菌属存在一定的拮抗关系。
3.妊娠期VVC患者治疗后,再发组阴道真菌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未再发组,提示真菌菌群多样性的降低可能与VVC再次发作有关。
4.妊娠期VVC持续阳性者阴道真菌结构相对稳定,受药物影响小,很可能发展为RV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