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中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其深入剖析,发现中国蒙古族电影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中国其他族群电影生产经验与好莱坞西部片打造民族认同的方式,从中寻找未来蒙古族电影的发展路径,以期能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提供实际操作上的借鉴。全文共由引言、对中国蒙古族电影的梳理、城市化进程中草原文化的影像记忆:空间表现与空间焦虑、多元文化漩涡中的情感归属:混杂状态与认同危机、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引言,简述本文将从本民族导演和非本民族导演拍摄视点差异的角度对中国蒙古族题材电影进行梳理的必要性,并且对学术界现有的有关蒙古族电影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文献综述。第一章,在对现有中国蒙古族电影进行梳理之前,首先对本文要研究的“中国蒙古族电影”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在借鉴王志敏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笔者从地域范围、文化标准、题材选择三方面对“中国蒙古族电影”进行界定,并指出本文要探讨的是中国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不论导演是本民族的还是非本民族的,只要反映了蒙古族意识都在研究范围内。其次,在初创期、发展期、高峰期和创新期等阶段,对蒙古族电影按照汉族导演与蒙古族导演的创作群体分别进行梳理,在认识差异性的同时试图寻找进一步的发展路径,推动中国蒙古族电影发展。第二章论述在城市化现代进程中,蒙古族题材电影开始更多的关照现实个体,表现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给蒙古族带来的不适感与焦虑感。蒙古族普遍存在的民族焦虑实质上都源于空间焦虑,在失去了草原、毡包和马匹之后蒙古族不知何去何从,此时的摄影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当空间环境日益发生变化时,摄影机该如何把握民族特色的东西。通过全球化语境中普遍存在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辩证关系,论述蒙古族电影该如何把握同质化与异质化,异质性的民族特色除了草原、骏马这些外在的表意符号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由民族文化、民族记忆组成的民族特质。第三章进一步论述异质化与同质化的辩证关系在蒙古族电影中的具体表现,即个别影片中对于族群认同与国族认同的召唤。族群认同主要源于本民族共同的民族记忆,国族认同源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普遍情感与普世价值。本章还将通过总结中国现有其他少数民族电影生产的成功经验来看中国蒙古族电影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的丰富蒙古族影片类型。并且谈及美国好莱坞电影,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它的电影成为打造民族认同的有效手段,因此通过借鉴美国好莱坞电影中西部片成功打造民族认同的方式,为蒙古族电影发展带来些许启示。结语在总结中国蒙古族电影目前存在的类型单调、影响力度不大、难以处理好“同质”与“异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族群电影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蒙古族电影的未来出路,即影片要具备鲜明的本民族特色、要表达人类普遍情感、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培养本民族的优秀影评队伍等。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蒙古族面临“家”的困惑外,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同样面对这种困惑。对于这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族群也好,国族也罢都要积极去适应。电影除了关注其中的迷茫与困惑外,更有责任为人们的心灵找寻一个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