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贲门缩窄术与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对比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7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及精神压力的日趋加重,GERD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GERD患者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即能有效控制反流症状,但仍有多达40%的患者表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即通过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8周后GERD症状无缓解或无明显缓解。GERD是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且长期的GERD病史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的GERD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GERD的内镜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长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及/或出现食管外症状的GERD患者,结合其反流的类型、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病因-时间的关系,经各项检查确认后,可考虑采取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外科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Nissen、Toupet和Dor术式,内镜下治疗发展较为成熟的有Stretta射频治疗和经口无切开胃底折叠术,不同的治疗方式各有优缺点。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peroral endoscopic cardial constriction,PECC)是由令狐恩强教授于2013年首创的治疗GERD的新方式,其操作较为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逐渐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与重视,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还需要进行更多的长期随访与随机试验评估该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的有效性与持续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PECC与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对GERD的治疗效果及两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PECC的临床价值,以期为GERD的内镜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源自2017年10月-2019年5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及普通外科各病区就诊的GERD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归纳、分析、筛选,最终纳入患者74例,其中42例患者行PECC治疗(PECC组),32例患者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Nissen组)。2.资料收集:详细查阅入选患者病史,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既往病史及术前的GERD-Q评分、LESP、De Meester评分等。术后6个月再次核算GERD-Q评分,复查胃镜、食管24小时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疗效评价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统计学方法:本临床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性别、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比(%)表示,应用X2值检验,年龄、手术时间、GERD-Q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值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PEC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Nissen组(P<0.05)。2.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GERD-Q评分、De Meester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LESP较术前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6个月,PECC组和Nissen组分别有26例(61.9%)、24例(75.0%)患者食管黏膜恢复正常。4.PECC组和Nissen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6.9%,其中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分别有20例(47.6%)、24例(75.0%)。Nissen组的总有效率稍高于PEC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5.Nissen组术后吞咽困难(12.5%)、慢性腹痛(9.38%)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E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各项对比结果来看,PECC总体上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尽管该内镜技术总有效率可能稍逊于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因其对食管、胃底正常解剖结构的影响较小,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GERD症状,因此并不妨碍该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其适应症范围内的GERD患者可优先考虑PECC治疗。
其他文献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聚氧乙烯(23)十二烷基醚(Brij35)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cm)
报告1例银屑病-砷角化-鳞癌伴发神经纤维瘤。患者男,59岁。因患银屑病50年,右下肢溃疡伴疼痛10年。加重2月就诊。曾使用“砷剂”治疗银屑病,继而全身渐出现褐色沉着斑,双脚出现角
目的 探讨大鼠颌下腺细胞中是否表达降钙素(ct),为进一步证明颌下腺与甲状腺c细胞具有同源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sp法以及原位杂交法进行降钙素的细胞
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编排,高度整合教材各种学习资源,构建了一个多文本、多情境的语文学习生态群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诉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