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情绪、思想等反应,并且使其与自我价值、社会期望和道德规范保持一致的心理能力。国内外现有研究将自我控制分为两种:特质自控与状态自控。特质自控是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出发强调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对稳定性;状态自控则是从有限资源的角度出发强调自我控制能力的波动性,也因此,国内外实验室研究通过操纵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高低来考察状态自控,本文亦如此。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内隐与外显两个角度考察利他行为。其中,外显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做出有益于他人而不求任何精神或物质回报的行为,强调的是行为的有意识;而内隐利他行为是指个体无意识做出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长期内化后的结果。根据Greenwald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概述,内隐利他行为属于内隐态度的一种,而本文出于研究的连贯性考虑,仍表述为内隐利他行为。个体做出利他行为需要控制自利的内部动机,因此国内外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考察服刑人员自我控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国内外相关研究至今未有考察,其可能原因有:一是目前自我控制领域缺少考察服刑人员特质自控的量表;二是服刑人员心理与行为特点和普通人差异较大;三是服刑人员(外显、内隐)利他行为的特点还不了解;四是特质自控与状态自控结合考察利他行为的研究还较少,理论支持还不成熟。综合以上原因,本文以男性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三项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学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实证研究参考。研究一目的是以男性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修订一份适合考察男性服刑人员特质自控的量表,主要用于研究三筛选高、低特质自控服刑人员,也因此,本文没有进一步考察男性服刑人员的特质自控状况。研究二探究在无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不区分高低特质自控的条件下,暴力/非暴力型男性服刑人员(外显、内隐)利他行为的差异。其中,采用独裁者博弈范式考察外显利他行为,用内隐联结测验(IAT)考察内隐利他。研究二由两个平行实验构成:实验一a采用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探讨暴力/非暴力型男性服刑人员外显利他行为的差异。其中自变量为暴力类型,因变量为独裁者博弈中给出的金额数;实验一b采用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探讨暴力/非暴力型男性服刑人员内隐利他行为的差异。其中自变量为暴力类型,因变量为内隐利他效应值。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暴力/非暴力型男性服刑人员高、低特质自控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外显、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三由两个平行实验构成:实验二a采用2(暴力类型:暴力型/非暴力型)×2(特质自控:高特质/低特质)×2(自我控制资源损耗:高损耗/低损耗)三因素组间实验设计来探讨对男性服刑人员外显利他行为的影响。其中暴力类型、特质自控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均为组间变量,因变量同实验一a;实验二b采用2(暴力类型:暴力型/非暴力型)×2(特质自控:高特质/低特质)×2(自我控制资源损耗:高损耗/低损耗)三因素组间实验设计来探讨对男性服刑人员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其中暴力类型、特质自控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均为组间变量,因变量同实验一b。通过以上三项研究,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及结论:1.修订的特质自控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用作考察男性服刑人员特质自控的工具;2.暴力型与非暴力型服刑人员的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非暴力型服刑人员比暴力型服刑人员更利他;3.暴力型与非暴力型服刑人员的内隐利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非暴力型服刑人员内隐利他规范联结程度比暴力型服刑人员强;4.不论何种暴力类型的男性服刑人员,其外显与内隐利他行为相关均不显著;表明男性服刑人员的利他行为可能存在两种心理机制5.在高特质自控、非暴力型水平下,高损耗组被试给予的金额比低损耗组被试少,表明低特质自控的服刑人员不论何种暴力类型,其利他行为都不受自我损耗的影响,高特质自控中暴力型服刑人员的利他行为也不受自我损耗影响,而高特质自控中非暴力型服刑人员的利他行为受自我损耗的影响,表现出外显利他行为减弱。6.在高特质自控、低损耗水平下以及低特质自控、高损耗水平下,暴力型组被试内隐利他效应值小于非暴力型组被试,表明暴力型服刑人员内隐利他联结弱于非暴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