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环保产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其发展能够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且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起步晚,起点低,需要国家利用财税政策对其加以引导和扶持。本文以环保产业的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并分析环保产业链的价值链,构建环保产业生产的链式模型,并将财政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与环保产业生产的链式模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保产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其发展能够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且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起步晚,起点低,需要国家利用财税政策对其加以引导和扶持。本文以环保产业的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并分析环保产业链的价值链,构建环保产业生产的链式模型,并将财政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与环保产业生产的链式模型相结合,分别研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得出相关的运作模式,综合分析出财税政策如何作用于环保产业的
其他文献
产能过剩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又一重要难题。我国虽已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市场存在失灵时,政府需依据形势及时进行政策调配。市场促使的企业横向并购与政府主导的科技补贴对产能过剩是否能产生预期影响仍有待论证,其影响渠道和作用大小也需深入探究。鉴于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将研究重点定位于制造业上市公司,以产能利用效率作为衡量产能过剩程度的标准,不仅对企业并购与政府科技
随着国际市场的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中国并购市场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近两年的并购交易更是达到了并购市场新的高度。随着并购浪潮的蓬勃发展,并购支付方式也在发展中逐渐成熟。在证监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股票支付正逐渐走向历史舞台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金支付仍然占据大多数,多种支付方式的发展仍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优化。公司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的现实问题,在是否面临融资约束的基础上选择何种并购支付方式有待进一步
“并购”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企业并购的频繁发生,更是激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情。并购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变化,以及这变化的原因成了研究热点,很多学者发现企业并购类型与企业绩效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到底哪种并购方式比较适合绩效的提高?哪种并购方式可能会降低企业绩效?学者们暂无统一见解。一些学者试着用“产业生命周期”去解释其中的缘由,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上来看,不同学者持
财务风险一直是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发明显,诸多企业甚至是国际知名企业亦陷入财务危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给整个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问题亟需解决。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实务和理论研究的现状却表明,我国企业对于如何降低财务风险依然任重而道远。公司治理是影响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构,对财务风
如何激励员工一直是企业长期关注的问题。已有的学者和文献较多的关注企业高管薪酬和激励问题,而对普通员工薪酬制度和激励关注不足。本文以企业普通员工薪酬粘性为切入点,基于我国“双轨制”的经济格局、市场化改革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制度背景,考察了产权性质以及市场化水平对企业普通员工薪酬粘性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考察了劳动保护的增强对企业普通员工薪酬粘性的影响。本文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作为劳动保护的代理变量,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选择企业的两职设置是影响董事会治理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董事长和总经理领导权结构的研究,理论界至今尚无统一结论。目前,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选择分离还是合一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委托代理理论、乘务员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国内外对企业领导权结构的研究多从企业静态的两职设置,即两职合一或者分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而本文将从一个动态的角度,即由两职合一转换为两职分离,或者由两职分离转
作为与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并行的融资市场,创业板市场除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融资平台之外,在促进资本市场多元化,繁荣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近几年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美化财务报表、虚增利润等盈余管理手段向投资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且该行为愈演愈烈,并引起了会计学界的重点关注。作为盈余管理主要对象的会计信息,不仅是连接资本市场上各利益相关者的纽带,更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实务中的影响至少有近500年历史,据美国的经验数据,近30年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正在加强。2006年2月发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资产或费用。但是,我国新会计准则赋予了管理者根据市场变化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权利,意味着基本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可能根据自身特点及心理偏好选择激进或者保守的会计政策来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增加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增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控意识、提升事业单位管控的理念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事业单位管控水平状况决定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但是,目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松散、内部控制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我国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事业单位风险隐患不断积压,完善其内部控制迫在眉睫。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和事业单位相关理
我国的现代税费改革以2000年的农村税费改革拉开序幕,在迄今长达16年的时间里,税费改革虽有些许成果,但各项收费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却始终占据着半壁江山。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建设税收国家的进程,因此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迫切需要让“税费归位”。为了分析税费改革进程缓慢的原因并减少“费改税”所遇到的阻力,本文试图借鉴公共选择派的“政府失灵理论”,较为深入地分析“费改税”参与主体的三组利益关系。我们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