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农业要素和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生产需要保障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用地,同时为确保生态安全需要保障一定数量的生态用地,使得土地利用在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资源的紧缺性与土地利用的独特性的冲突不断加剧。当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在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之间无法协调时,会导致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失衡和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土地利用行为主体在土地资源要素竞争和博弈的过程中造成土地利用之间的空间冲突。因此,开展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的识别与权衡研究,对建立生产与生态和谐的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北丘陵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杭州市临安区为例,基于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平衡等理论,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In VEST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方法,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着手,探究研究区域国土空间时空演变规律,其次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对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并对空间自相关与地形梯度特征展开分析,再次结合土地多功能评价,对土地利用冲突进行优化分区,最后提出土地利用冲突权衡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8年临安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均有较为明显的动态变化。建设用地、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比重不断上升,园地、牧草地和自然保留地比重持续下降,林地和水域面积先上升后下降,林地分布最广,呈连片分布,建设用地随快速城市化进程逐渐向外围扩张。2008-2013年各地类间发生转移的面积比例为8.29%,2013-2018年下降到2.50%,林地在前后两个时段的转移量均较为突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综合动态度较高,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而生态空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城镇空间比重不断上升,生态空间比重持续下降,农业空间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生态空间分布最广,呈连片分布,但后期生态空间被大量占用,空间分布明显减少。前一时段各空间类型间发生转移的面积比重为5.55%,后一时段减少到2.24%,十年间主要是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发生转移,且生态空间的转出日益明显。(2)土地利用冲突是导致临安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土地利用结构彼此影响、不断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2008-2018年临安区的土地利用冲突程度总体上以可控等级为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动,土地利用冲突呈现加剧趋势,失控等级空间单元的扩张趋势明显,可控等级空间单元的分布面积持续减少。此外,在99.9%的置信度下的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聚集效应明显。土地利用冲突特征随地形梯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小坡度、中坡度和大坡度地区的冲突等级均以基本可控为主,且坡度越大,其土地利用冲突程度越小,呈负相关的状态。(3)临安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分区,农业空间占国土空间比例为14.19%,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未来主要的农业发展区域;生态空间比重80.47%,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应予以重点保护。优化后农业空间净减少面积占比为0.76%,生态空间面积随之增加,发生变化区域空间分布较零散,涉及18个镇街,主要位于原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交界处,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安区现存土地利用冲突问题起到缓解作用。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土地利用冲突权衡机制,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冲突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