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摩擦形式日益多样化,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范围覆盖了各种农产品、工业制造品甚至服务业。中国是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之一,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国家既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遭受贸易摩擦的产品领域也非常广泛。本文试图在现有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对不同分工形式下贸易摩擦的形成及特点进行分析,以便在国际分工演进下对贸易摩擦的特点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国家之间、针对不同产品所发生的贸易摩擦进行经验分析,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有益的启示。首先,本文就研究背景、目的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贸易摩擦的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包括贸易摩擦的界定、类型、经济及政治成因,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具体原因,贸易摩擦的化解机制;国际分工贸易带来的福利效应、受损者与受益者的界定;各种分工形式下贸易政策的政治内生化及其特点。其次,在对贸易摩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在横向维度上,各个分工形式下的贸易摩擦形成机制相同:一定分工形式下的贸易具有分配效应,并产生贸易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形成对贸易政策持有不同态度的利益集团;在国内层次上利益集团和政府之间展开非合作博弈而形成贸易政策(贸易摩擦的基础);在国际层次上受本国利益集团影响的两国基于其国内博弈结果展开博弈,两国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即贸易战)容易导致贸易摩擦产生或加剧。在纵向维度上,以国际分工演进为研究的暗线进行纵向比较。第三,对产业间分工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基于GH(1994)保护待售模型、GH(1995)贸易战模型分析得出产业间分工下贸易摩擦的特点,即进口国对利益集团福利关心程度提高、产出/进口比增强等政治经济参数发生变化时,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生及摩擦加剧,而出口国相关的政治经济参数变化往往促进贸易摩擦的缓解。随后对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的贸易救济措施摩擦情况,从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经验分析。并选取美日纺织品贸易摩擦这一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理论指出的摩擦形成及摩擦特点相符。第四,对产业内分工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基于Pao-Li Chang(2005)垄断竞争保护待售模型、吴韧强和刘海云(2009)垄断竞争贸易战模型分析,得出产业内分工下贸易摩擦的特点;一国产业是否在政治上组织起来,决定了该国政治因素变化引起的进口、出口市场上贸易摩擦的发展方向;当一国产业竞争力增强时,容易引起本国市场上的贸易摩擦加剧、出口市场上的贸易摩擦缓解;当产品差异性增大时,两国市场上的贸易摩擦加剧。随后对化工及其相关产品行业的贸易救济措施摩擦情况,从利益集团影响、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经验分析。并选取美日半导体贸易摩擦这一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理论指出的摩擦形成及摩擦特点相符。第五,对产品内分工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基于刘海云和吴韧强(2007)中间产品保护待售模型得出,最终产品是否能获得支持性贸易政策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政治组织状况、生产状况(国内产量),同时还取决于中间产品生产者的政治组织状况。进一步扩展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南北产品内分工下,两国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者利益集团组织程度、政治力量及产品内分工程度共同决定贸易摩擦的产生及发展方向。对最终产品贸易而言,产品内分工程度、北方国家最终产品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状况及其与中间产品利益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决定了摩擦的产生与发展方向。对于中间产品而言,哪个国家的中间产品利益集团政治力量较强,其政治经济因素变化导致对中间产品支持程度提高,将引起中间产品贸易摩擦产生或加剧。随后,结合主要发达国家产品内分工程度与贸易救济措施摩擦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产业内分工程度较低的行业贸易摩擦比较多,反之则反是。产业间分工下的贸易摩擦多于产业内、产品内分工形式下的贸易摩擦。对中美、中日之间的机电、交通运输、纺织服装行业分析也得到类似结果。第六,总结与展望。先对各种分工形式下的贸易摩擦进行总结。然后对国际分工演进下的贸易摩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中国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有益的启示,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