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台阵分离变量反投影方法成像震源破裂过程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台阵反投影基本原理出发,对目前的反投影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种多台阵反投影新方法——多台阵分离变量反投影。我们根据反投影本质上是对地震波进行相干叠加的事实,引入光学中的瑞利准则和信息论中的空间采样定理,从理论上定量的分析了地震台阵的分辨能力和信号空间采样的最高有效频率。我们利用中国国家台网构建大孔径、高密度的圆形台阵,详细测试了台阵的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分布特点。我们发现广义台阵响应函数与经典的台阵响应函数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圆形的台阵,其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分布也不是圆形的,而且同一个广义台阵对不同方位的地震具有不同的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分布。我们提出仰角压缩效应、台阵投影效应和震源投影效应三个概念,结合路径差异的影响,从物理上很好地解释了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呈现椭圆分布规律的原因。椭圆形的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分布表明,广义台阵在方位角和震中距两个方向的分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据此我们提出了多台阵分离变量反投影方法。新方法从单台阵反投影结果中分离出精度更高的方位角信息,联合两个以上台阵确定震源破裂过程。该方法剔除了精度较低的震中距信息,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实际射线路径与一维速度模型差异的影响,克服了经典反投影中震源深度恒定假设引入的震中距误差。新方法可以使用多个不同方位的台阵,每个台阵孔径较小,可避免辐射花样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我们使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去除了滑动时间窗对高频能量的平滑效应,得到的能量释放时间函数更接近震源高频能量释放过程。我们设计了两种典型的震源模型,一种是倾角较小的逆冲断层,另一种是倾角较大的走滑断层,输入的震源深度都发生显著变化,计算出理论地震图,对新方法进行了详细测试。理论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消除不同方位台阵成像结果之间的差异,当震源深度发生显著变化,新方法能够保证反投影结果仍然准确。在远离初始破裂点的位置,不借助余震校正,其定位结果仍然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我们将新方法应用于2015年的尼泊尔大地震和2018年印度尼西亚大地震,得到了与GPS和In SAR等大地测量手段一致的成像结果。
其他文献
华北克拉通岩浆活动、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各种断层、褶皱。关于华北克拉通的壳幔结构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导致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争议和疑问。岩石圈地壳破坏的机制是什么?华北地区发生的地震多在中、上地壳,那么中、上地壳速度结构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次古亚洲洋俯冲闭合、地壳增生、陆陆碰撞、后造山垮塌拉张等阶段,之后又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
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通过建立地震灾害场景,构建地震灾害应对任务模型,依据应对模型计算应急需求并对灾害预防、应急准备不断优化的防灾减灾手段,是一种情景式的应急准备模式,为相关决策部门所采用。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研究目标,完成埋地燃气管道抗震的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和动力有限元分析,燃气管道功能失效研究等内容,在建立河北地区随机地震动预测模型作为示范区地震动场输入基础上,实现
在回顾评述共轭地震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从库仑破裂准则出发,详细研究了岩石实验与实际地震中共轭破裂面与主应力轴的夹角(共轭角)的几何关系,以及共轭角与地下介质内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由天然地震共轭角确定野外原地大样本介质摩擦特性的新方法。首先,以2014年鲁甸MS6.5地震和2011年盈江MS5.8地震两次典型的共轭破裂地震为例,详细阐述了通过由余震的空间分布确定地下介质内摩擦系数的步骤。该方法基
结构地震倒塌机理是土木工程师探索了百余年的世界难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程界逐渐达成了“弱柱强梁进而引发层屈服机制”的共识。然而,就我国的震害实践看,遵循这一原理设计的房屋在强震作用下的表现截然不同。大量房屋倒塌的现实反过来促使学者就倒塌机理问题继续探究。本文从汶川地震大量的震害实例入手,对比分析倒塌与不倒塌建筑后提出“假说”,再通过振动台模型实验和构件组合体拟静力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最后用
滇东南地区受多期岩浆活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地热活动强烈,温泉数量多,是观测深部流体活动的最佳“窗口”。地表观测的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地壳深部岩浆流体活动,对了解岩石圈物质演化和开展地震观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滇东南温泉地热流体(水和逸出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地热流体中离子来源及成因、深部热储温度、气体成因、幔源流体释放强度及稳定碳同位素平衡分馏温度等,探讨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
地震波是少数能够穿透整个地球的信号之一,是研究地球结构最有效的工具。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强,但时空分布的局限性和地震数目的有限性导致了研究分辨率和精度的不足,限制了其在局部性地壳结构探测中的应用。而高性能的人工震源可以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能提供精确的发震时刻和位置,在高精度地壳结构探测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利用人工震源在安徽长江段、云南宾川和江西景德镇朱溪矿区陆续开展了密集台阵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是指以地震体波到时作为观测数据,反演地下介质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的一种反演技术方法。基于弱各向异性介质的假定,通过在走时反演方程中引入各向异性参数,可以同时进行介质的速度扰动和各向异性属性的联合反演。对三维介质的各向异性分析有利于对区域结构构造演化、深部物质变形、动力模式等动力学问题的进一步解释。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体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的理论发展、技术实现、数值模拟等。讨论了将
鄂尔多斯块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和西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拉张应力的共同作用,在其周缘发育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断裂带。作为在华北新生代和现代构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活动块体,以及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块体深部结构研究一直受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在该地区观测获得的高质量地震数据,对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区域的壳幔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
随着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GPS、In Sar和GRACE等观测手段能够监测到明显的地震变形。通过研究地震变形特征,不仅可以分析地幔黏滞性构造,还可以用于评估断裂带上应变积累和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可以分析研究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因此,发展基于真实地球模型的震后应变和地球内部变形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球对称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震变形计算中同时考虑了地球自重、可压缩性
基于位错理论,采用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利用反演技术研究地震的断层破裂模型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断层破裂模型是研究震后余滑时空变化、震后粘弹性松弛变形的重要基础,对于揭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理以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周缘的三次盲断层地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和2017年米林Ms6.9地震)为研究对象,将现代空间大地测量与地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