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phaceloma murrayae是导致柳亚科植物疮痂病害的病原真菌,其定殖能使柳树叶片产生大量沿叶脉分布的灰白色叶斑。以往人们仅描述了S.murrayae的形态特征,而对该菌的系统发育DNA序列、寄主范围、发病过程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我国是柳属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柳树构成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没有柳树疮痂病的报道以及病原真菌分离鉴定的研究。本论文针对垂柳疮痂病,开展了以下研究:1.首次报道了在中国的柳树疮痂病,描述了病症特征,并从叶斑中分离了3个真菌菌株;根据病症特征、真菌形态的显微观察和真菌单一命名规则,这些菌株被命名为Elsino?murrayae(Synonym:S.murrayae)。2.结合多个系统发育序列,包括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LSU(large subunit)、RBP2和TEF1-α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Elsino?murrayae与其它Elsino?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3.使用台盼蓝染色和体式显微镜观察人工接种下柳树疮痂病发病过程,E.murrayae分生孢子接种垂柳叶片2天后,叶片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接种3天后,微小的病症出现。4.对四种乔木柳-垂柳(Salix babylonica)、旱柳(S.matsudana)、爆竹柳(S.fragilis)、河柳(S.chaenomeloides Krimura),两种灌木柳-簸箕柳(S.suchowensis)、杞柳(S.integra)进行了人工接种实验;除旱柳外,E.murrayae的3个菌株可侵染所有柳树成熟叶片并产生病症。5.克隆了一个E.murrayae的坏死和乙烯诱导类似蛋白基因(necrosis-and ethylene-inducing-like proteins,NLP),命名为EmNLP1,它的细胞毒性通过烟草瞬时表达得到证实。6.在感染期间,EmNLP1在第二天时表达量达到顶峰,并在坏死斑扩展期间维持高水平的表达。7.为进一步研究疮痂病菌的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疮痂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将pCAMBIA1300载体上的35S启动子置换为曲霉色氨酸启动子(ptrpC),引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完成对载体的改造,进行遗传转化;优化实验步骤使转化效率达到每10~6个孢子中有10个阳性转化子,PCR及荧光观察验证转化子。本研究首次分离鉴定了源于中国垂柳的疮痂病菌,对其发病过程及致病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