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四川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高山栎林、岷江冷杉林、灌竹林、阔叶乔木林和亚高山草甸等5种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染色法和分形理论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大孔隙流特征,借助单环有压入渗装置研究了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分析了土壤入渗性能、大孔隙范围和数目与植物根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山栎林、岷江冷杉林、阔叶乔木林以及亚高山草甸等4个群落的土壤中均存在明显的大孔隙流现象。高山栎林和岷江冷杉林群落土壤中的大孔隙流较阔叶林、高山草甸土壤中大孔隙流染色面积大、分支多,其表现更为活跃。2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初渗速率大小顺序为:高山栎林(18.40mm/min)>灌竹林(17.53mm/min)>阔叶乔木林(15.03mm/min)>岷江冷杉林(13.45mm/min)>亚高山草甸(7.72mm/min) ;稳渗速率为:灌竹林(13.79mm/min)>高山栎(13.60mm/min)>阔叶乔木林(11.80mm/min)>岷江冷杉林(10.97mm/min)>亚高山草甸(4.86mm/min)。阴坡土壤的稳渗速率比阳坡土壤高,表明阴坡土壤的水分入渗性能较阳坡好,能更有效地减少林地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3采用Kostiakov方程、Horton方程、Philip方程和方正三方程4个经验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方正三入渗方程模拟5个群落土壤中各土层的入渗过程较其它3个方程具有更高的精度。建议采用该经验模型模拟该区域内土壤水分渗透过程。4应用分形理论探讨了土壤大孔隙流特性。不同群落的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大小顺序为:岷江冷杉林(1.200mm)>高山栎林(1.190mm)>灌竹林(1.120mm)>阔叶乔木林(1.050mm) >亚高山草甸(0.910mm)。大孔隙数目为:岷江冷杉林(4879/m3)>高山栎林(4334/m3)>灌竹林(3932/m3)>亚高山草甸(3566/m3)>阔叶乔木林(1395/m3)。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落类型的根系生物量与稳渗速率、大孔隙数目、大孔隙度均呈正相关关系。根系的生长过程对形成土壤大孔隙,进而对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