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耶稣生死伦理之比较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h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已势如破竹、难以阻挡,中西方人深层次的价值观交流已无法避免。而如何清晰理解和顺利完成中西方人内在的、形上的生死交流,寻根究源,我们必须全面而深入的比对中西文化两大巨匠——孔子和耶稣的生死观。本文孔子与耶稣的生死伦理比较主要立足于《论语》与《新约·四福音书》两大文本,以生死本体论为基点,生死态度论为表现,生死价值论为核心,生死超越论为归宿,从四大方面对孔耶生死伦理进行全新的比照。生死本体论是孔耶生死伦理之根本,决定生死伦理的其他三个方面。孔子与耶稣关于生命的本原体现在天和上帝的本质区别中,这一方面表现为人是万物之最的共性,另一方面又决定纵向有序和横向平等的不同世俗人伦秩序。在天和上帝面前,孔子与耶稣分别都是德性的最高典范,但孔子与天的关系切不可等同于耶稣与上帝的父子关系,从而使孔子对天和耶稣对上帝的态度及其反作用力存在异同性。孔耶都发现人性之善,但孔子寻找“知善—求善—至善”的人生模式,而耶稣追求“至善—原罪—救赎—善”的人生路向,从而产生他们人生修养方式上的异同。生死态度论是孔耶生死伦理最强有力的外在表现。孔耶在生命态度上存在身心一体与灵肉二元之别,“心”与“灵”不可完全替代。但孔耶都提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主张生命有层次性,且精神生命要优于肉体生命,并体味和彰显积极坚韧与挖掘潜能的精神。同时,孔耶分别表现出忠恕突破与宽容革新的生活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积极金律”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相似的地位和同样的道德诉求,但道德实践的难易程度却呈现明显的差异。孔耶在面对死亡时都心怀坦然,但耶稣是一个绝对的宿命论者,孔子却不全然。然而,孔子的出生入死与耶稣的出死入生在本质上都收获了生命的永恒。生死价值论是孔耶生死伦理之核心。本文主要将孔子“信、礼、仁”的“三主常”和耶稣“信、望、爱”的“三主德”进行相互镜鉴。孔耶之“信”的比较主要在生命主体性之间,而“礼”与“望”的异同存在于价值生成的路向和诉求之中,“仁”与“爱”的关系则在它们内在的价值根基性、外延性和最终的目标性之中。生死超越论是孔耶生死伦理之归宿。孔耶在生死超越方式上有着最根本的内超与外超之别,但其中所蕴含的内外方式和内外手段存有异同性。同时,孔耶在生死超越的具体路径中都显现出“小我”与“大我”的生命形式,但具体内容却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在生死超越的目标上,孔子将彼岸寓于此岸之中,耶稣却将彼岸与此岸截然分开,他们追求的不朽与永生存有世俗与神圣之本质区别,但其中又隐含着造就“新人”等不可抹煞的共性。深入细致的考量孔耶生死伦理的异同性,不仅有利于理性辩证地看待孔子和耶稣的生死思想,而且为构建当代中国生死观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普通语言学教程》和《普通语言学手稿》的文本解读试图论证:索绪尔在思考普通语言学基本问题的同时,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理论。这种理论的特点是:1)对传
随着技术革新及消费行为的改变,单向直线式的线性渠道已逐渐由拥有多结点开放创新功能的平台所替代。开放创新、用户协同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新路径。本文以淘宝网为
液态二氧化碳相变爆破是一种运用物理爆破来对低透气性煤层进行增透的方法,具备安全环保、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对井下进行相变爆破,煤体透气性大幅度提高,瓦斯
针对能源动力专业知识面广、工程性强的特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先进的实验室平台、
在高拱坝施工期和运行期,蓄水引起的边坡和地基变形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蓄水对岩体产生许多影响,包括岩体参数弱化、有效应力降低和浮托力的作用。这些现象与滑坡、坝体稳定和
本文以萧乾的翻译思想,主要是文学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研究达成以下目标:一、以史料为基础系统梳理并总结概括萧乾的翻译思想体系;二、从文坛多面性的角度全面深入萧乾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病人为中心、将病人的自我管理与临床保健支持相结合的社区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网络干预模式,来有效地管理社区高血压患者,降低心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在一定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基础上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将一定时期内分散在地理空间中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进而必须克服时空因素对集约要素活动
对2014年中国硫磺市场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014年中国进口硫磺总量约10 240 kt,同比减少3%。2014年进口硫磺市场曾出现2次大幅涨跌,最高涨至1 450~1 500元/t,最低跌至920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拔公务员的第一道关口。“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研究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