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二十世纪美国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极具个人风格与艺术价值的色彩运用是毕晓普诗歌写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她的诗作具有明晰的画面感,表现出了强烈的色彩意识与空间意识。色彩不仅仅是其诗歌的视觉性体现,也是诗人自身的审美与感知的外化,研究毕肖普诗歌的色彩表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诗歌内涵的全貌。毕晓普在创作之中始终强调忠于描述对象和细节情感,因此解读她的诗歌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使作品可视化,努力还原诗人想要在读者头脑和心灵中留下的某种视觉印象。毕肖普始终将色彩作为其诗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她创作的不同阶段,对色彩的使用方式和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不同于通常的直线型演进,毕肖普的色彩表达风格更像是一个回溯与超越的过程:她早期迷恋超现实主义,其笔下的色彩也多具有强烈的想象意味,强调对常规与现实的超越。而后在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后,毕肖普崇尚客观的写作品质得到了更显著的体现,她朝着更为传统的再现式艺术——印象主义回归,通过光线影响下各个物体细微的色彩变化,来描摹场景、烘托氛围,实现诗歌语言对灵魂、感觉和情绪的传达。在毕肖普的创作后期,诗人最终实现了上述两极的融合,立足于后现代的当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审美维度与色彩表达方式,诗人在该时期完成的诗篇也被评论界普遍认为是她最优秀的作品。论文主要采用诗画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应用色彩理论,立足诗歌文本,结合诗人创作观念和生活背景,探析诗画创作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现代美学思想在诗画领域的融通。本文采用双向分析法,一方面依照毕晓普创作风格的演进,结合诗人不同时期对各个艺术流派的吸收以及不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氛围的影响,挖掘色彩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内涵差别。另一方面从分析颜色词的运用搭配到解读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内涵,研究毕晓普如何将色彩作为诗歌的比喻性桥梁,从关注色彩构成到色彩表达这一从外部世界深入至内部心灵,将内心世界外化的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