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伤逝》的诞生,源于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与词作家韩伟以小说《伤逝》为脚本,联合创作而成。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歌剧,这部作品在我国的文学界及文艺界均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影响深远。歌剧版《伤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局面与社会氛围依然严肃,社会主导思想与大众审美相对处于保守期。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施光南先生用他超前的创新意识,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结合本民族特色,创作了这部部大型抒情性歌剧。创作之初很多业内人士是质疑的,甚至是阻碍的。但最终,在施光南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沈湘、蒋英先生等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中国歌舞剧院对这个作品的支持。歌剧排除万难于1981年秋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演出非常成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至此,施光南先生作为中国歌剧创作道路上的先驱者,为我国歌剧艺术开拓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一条崭新的路。这部作品的诞生是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进入20世纪我国歌剧艺术的整体发展进程。在我国的歌剧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即引言;第一章<小说歌剧《伤逝》的来历>;第二章<歌剧《伤逝》音乐结构、人物形象>;第三章<三首咏叹调分析>;第四章<歌剧《伤逝》的美学价值与实践意义>;结语。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及论文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第一章”:对小说、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阐述,对歌剧《伤逝》的国内排演情况整理说明;第三部分“第二章”:详细分析了歌剧《伤逝》的音乐结构和人物形象安排;第四部分“第三章”:对全剧重要的三首女高音咏叹调进行详细的曲式、音乐分析,以及演唱风格要求及把握。通过分析进一步深度剖析全剧的剧情发展层次和人物形象塑造。第五部分“第四章”: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歌剧《伤逝》的美学特征、价值。第六部分“结语”: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对中国歌剧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