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区人居环境改善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遗址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将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和其所在区域的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从而实现大遗址区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如今学科的细致划分,使得大遗址保护涉及到很多学科,单看这些学科,它们都言之有理,但统筹决策起来它们又都存在着一定的专业限制,难以全然解决大遗址区的人居环境问题。本文鉴于此,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对大遗址区人居环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与研究。笔者首先阐述了大遗址区人居环境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人”的需求出发,将大遗址区的人居环境的研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地提出了大遗址区人居环境改善所要考虑的因素。然后,对大遗址区人居环境进行了整体策略的研究。具体说来,笔者以融贯学科方向的方法依据宏观考虑因素提出了遗址及其周边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期研究框架;以国内外大遗址区域形态与结构横向对比的方法依据中观考虑因素,构建了大遗址区域统筹的模式;以“以人为本”与“以聚落为本”两大方向为基本考虑因素,构建了大遗址区内聚落的评价体系。最后,对汉长安城遗址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宏观层面面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公园的理想模式,中观层面统筹了汉长安城区周边的产业、交通、土地利用,微观层面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区内聚落人居环境改善的一般步骤,并用模糊数学法从优到劣排列出了汉长安城内聚落的人居环境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制定出了村落的存留方案,选出了典型案例——施家寨,最后对施家寨提出了有机更新的具体策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遗址在城市中,城中在遗址中”历史上“阡陌交通”的形象是汉长安城遗址区内聚落发展的理想方式;遗址对周边具有的功能渗透的作用,需要周边区域在交通、产业、土地利用方面进行相应的协调与承接;占压遗址与否、规划及管理水平的优劣、聚落外围绿化水平、聚落垃圾处理形式等是影响聚落人居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通过排序,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现存的16个村庄可建设为社区保留在遗址区内,剩余的38个村落在中观甚至宏观的整个区域内安置,同时通过各方面的更新整治可达到人居环境从内到外改善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投入或即将投入运营的城轨交通车辆普遍采用交流传动牵引方式。交流传动牵引系统是城轨交通车辆的动力核心,而
河南省历史文化悠久,历史名城、名村镇众多,它们是河南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二三十年以来
戴·赫·劳伦斯说过:三百年内没有人会理解他的作品.这种悲观论调不是出之无因,不少人由于政治偏见或狭隘的道德观念,对他无情地责难或诽谤,过多地批判他的偏颇谬误,不适当
<正>近年来服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随着科技的发达,创新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材料在不同的工艺处理中逐渐问世。因此,服装仅仅从款式造型上的变化已无法满足人们体现自我个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家庭
Toll样受体(TLRs)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特异性的Ⅰ型跨膜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在急性炎症反应、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TLRs通过选择性的识别病原体中病原相关分子
&#39;构成设计&#39;作为艺术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已成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思维,使学生掌握表现方法
目前,简约主义的平面设计的作品层出不穷,以独特的艺术面貌和魅力被广大设计师推崇。平面设计通过其设计形式的简洁、色彩单一、功能至上的特点,追求一种精神上"本质"的回归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环境的国家,在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着大量的斜坡,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发展,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边坡。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每年都面临着各种斜坡问
本研究选择《品德与社会》中的"我的邻里关系"这一话题,以变易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的框架,在学生的审视角度、认知层面等作为切入手段,帮助学生透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学会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