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常用芽前化学除草剂乙草胺为对象,设计常量与加量等处理并结合已有定位试验,开展了红壤旱地施用芽前化学除草剂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作物播后喷施芽前化学除草剂乙草胺在有效控制农田杂草的同时会影响当季作物种子出苗速度、出苗率及出叶速度。春大豆播后施用乙草胺出苗普遍推迟1d左右、出苗率比不施除草剂的处理低8~15%,且种子出苗后子叶展开速度缓慢,部分幼苗子叶及新生叶叶缘扭曲变形,加量施药尤为明显。(2)施用除草剂乙草胺对大豆单一叶片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影响不大,但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根、茎、叶干重及产量却低于“不施除草剂、人工除草”处理,其中产量低9.2%。(3)红壤旱地施用芽前化学除草剂乙草胺,作物收获后在土壤中暂未检出其残留,对不同后茬作物的影响也不尽一致,其对次年种植的后茬作物花生出苗、生长及产量无明显负面影响,但对后茬作物大豆有影响,施用除草剂后茬作物大豆出苗率降低了9.5%、产量减6.4%。(4)无论是常量、减量还是加量施用芽前化学除草剂乙草胺对当年红壤旱地土壤容重、团聚体结构等土壤物理性状及土壤养分变化均无明显影响,但会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施药后两个月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分别下降了75.4%、67.8%、56.2%,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了42.2%、31.4%,且施药量越大越明显。(5)长期连续使用化学除草剂乙草胺,会使红壤旱地敏感性杂草明显减少(主要杂草种类减少50%以上),而抗性杂草成为优势杂草,从而引起农田杂草群落的演变;并造成土壤pH值下降,易使土壤酸化,且土壤孔隙度减小、耕性变差,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中一些酶的活性降低更为明显,从而影响了土壤质量及土壤供肥能力。连续5年施用化学除草剂乙草胺与不施除草剂相比,土壤容重增加0.027 g/cm3,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分别减少79.8%、61.2%和57.7%,蔗糖酶活性降低了45.0%、脲酶活性降低了40.1%,土壤pH值下降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