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其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对中央银行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实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总量,因此基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为今后判断一个金融工具是否应该纳入指标体系以及货币当局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方向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对我国基础货币可控性和货币乘数可控性进行了研究,证明我国货币供给内外生性共存的特征。通过货币供给可测性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传导分析以及货币供应量与经济运行状态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在当前货币供应量具备一定可控性且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在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需要不断完善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在对货币定义梳理的基础上,选取债券回购余额、短期利率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离岸人民币、电子货币、民间借贷作为货币供应的拓展因素,对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进行新的统计和层次划分,使用Divisia指数方法构建出加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为验证修正后的货币供应量指标DM2的适用性,本文使用2005-2015年的数据,构建了以实际产出、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为自变量的货币需求函数,运用HP滤波将经济周期冲击的非对称性引入其中,运用最小二乘法对DM2和M2的需求函数进行估计,得出结论:DM2相比M2对经济周期更加敏感,货币需求函数更加稳健。使用2007-2015年的季度数据构建货币政策工具冲击方程,并利用STR模型考察经济变量的非对称性,结果显示:DM2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更加显著。最后建立VAR模型对DM2和经济运行状态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比包含M2的VAR模型,得出结论:DM2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动力因素的相关关系较强,且含有DM2的VAR模型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更加准确。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及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完善货币统计框架;正确发挥货币乘数的作用;控制外来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冲击;建立数量、价格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调控框架;注重稳定预期在政策调控中的作用;微调货币政策以配合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