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是资源、财富却逐渐走向了不平等,而社区住宅作为城市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富人区和贫民区共存于一个城市的现象。中国的一线大城市吸引着广大年轻大学生、外来流动人口以及进城打工的农业人口,于是,居高不下、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的房价,与居住于城中村的贫困人口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农民工居住在大城市的城中村等地方,找不到“角色模型”或是“示范”效应,到最后可能还是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而贫困集聚地又极易产生社会治安、贫富差距进一步分化等社会问题,所以城市居住隔离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框架构建及实证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研究:第一,理清与居住隔离相关的基本理论,对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辨析、整理,分析城市空间的类型及居民选择,并围绕谢林居住隔离模型,画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图。第二,验证我们调研的城市社区样本是否存在居住隔离现象,这里采用的是居住隔离指数—P指数来计算得出,而不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社区主观臆断区分,如果计算出的P值大于1,则说明存在居住隔离现象。第三,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析形成居住隔离多维度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一个新的结构性模型,从邻里选择及迁居流动两个方面对造成居住隔离的原因实证分析。第四,居住隔离的存在势必会造成社区空间效应,本文从居住隔离与邻里效应、居住歧视、迁居选择、空间再造,四个方面详细论证说明。第五,本章的最后总结归纳研究结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含义,并对本研究进一步地展望。通过对以上内容对的论证、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居住隔离现象在本研究样本中是存在的,但是其也有自身的局限条件,比如:发生在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出现分化时;人们对居住品质有要求,并且有足够类型的社区去满足不同人的需要。第二,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得到邻里选择确实会造成城市空间的分层,居民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社区进行选择,不论是作为外生效应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是内生效应的社会资本收益,二者会同时对社区的期望起作用;而居民个人特征通过对公共服务的选择最终表现在社区居民的平均层次上,并不是直接对社区的期望起作用。通过对迁居意愿的分析,验证出谢林居住隔离模型中,迁居会进一步促使相同类型的居民在空间中的集聚,从而加剧了居住隔离现象。第三,在社区空间效应的分析中,得到居住隔离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但是对于空间再造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需要理性经济人自己“用脚投票”,才能有效解决城市空间不平等的现象。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将消费者的个人选择推向宏观层面,突破了前人单单从公共服务、环境影响地价,以及邻里效应、空间错配等单单的视角,以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决定居住地点的重要原因入手,重新看待社区价值,详细阐述居住隔离产生的路径机制,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描述地更加清楚。其次,从谢林的居住隔离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迁居对空间集聚的影响,所以通过研究居民的迁居选择意愿,验证其是否能够引起居住隔离现象的进一步分化。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我国的社区是由不同收入、职业、学历甚至偏好等人群组成的多群族群体,所以对于居住隔离指数的测度采用符合这一情况P指数,而不是D指数;对于邻里选择的实证,采用线性均值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生效应通过期望起作用,考虑到消费者主观、理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