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聚合物太阳电池(all-PSCs)凭借出色的器件稳定性、机械柔韧性等优点,备受研究者青睐。发展至今,器件效率逐年稳步提升,目前已超过17%。然而与聚合物给体相比,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受体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开发设计新型聚合物受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探究不同的分子设计手段对聚合物光电性能的影响,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未来开发新型高性能聚合物受体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分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聚合物太阳电池(all-PSCs)凭借出色的器件稳定性、机械柔韧性等优点,备受研究者青睐。发展至今,器件效率逐年稳步提升,目前已超过17%。然而与聚合物给体相比,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受体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开发设计新型聚合物受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探究不同的分子设计手段对聚合物光电性能的影响,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未来开发新型高性能聚合物受体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分别为:在第二章中,以经典的聚合物受体N2200为基础,引入第三组分合成了系列无规聚合物受体PNDI-DTBTx。随着第三组分含量的增加,聚合物主链的规整度也随之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聚合物的过度聚集。虽然结晶度降低,但PNDI-DTBT25仍能获得高电子迁移率,同时以PBDB-T为给体制备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也获得了7.91%的最高效率。这主要得益于其在溶液中聚集相对较弱,与给体有良好的混溶性,同时成膜又能保持一定的结晶度,从而形成的共混薄膜相分离尺寸合适,进而获得高的电荷迁移率和填充因子。这些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第三组分及配比来巧妙设计合成三元无规共聚物,调控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聚集能力与在薄膜下的结晶程度,对器件形貌优化和性能提升至关重要。在第三章中,设计合成了“主链异构”的新型聚合物受体PNDI-2Tz-Ph和PNDI-5Tz-Ph。相比于PNDI-2Tz-Ph,PNDI-5Tz-Ph的主链扭转程度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聚合物的强聚集行为。虽然如此,但其电子迁移率却高于平面性较好的PNDI-2Tz-Ph,这主要是“异构效应”对两者的分子取向有不同影响,而且PNDI-5Tz-Ph薄膜有着更高的结晶度。以PCE10-2F为给体,制备的all-PSCs器件性能差异更加明显。PNDI-5Tz-Ph的能量转换效率(PCE)虽只有2.61%,但却高出PNDI-2Tz-Ph约65倍。这得益于其纤维网状结构形貌、更紧密的π-π堆积和更长的相干长度。此工作是首次探究“异构效应”对NDI类聚合物受体的光伏性能的影响,该策略对分子取向调控的效果也为未来开发设计新型高效聚合物受体提供了一种思路。基于NDI单元的聚合物虽然合成成本低,但低的吸光系数导致无法获得更高的短路电流,从而使器件效率提升受限。近年来,基于稠合小分子的聚合物受体在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取得了成功应用。在第四章中,选择骨架不对称且无端基异构的小分子受体作为结构单元,合成了新型聚合物受体PAY-IT。与骨架对称小分子单体的“V”构型相比,骨架不对称小分子单体表现为“S”构型,所以构筑的聚合物受体PAY-IT的平面性更好,这有利于电荷传输。以PM6为给体,PAY-IT获得最高的PCE为14.91%,其中开路电压(Voc)为0.94 V,短路电流密度(Jsc)为21.73 m A cm-2,填充因子(FF)为0.73。此外,三个不同分子量批次的PAY-IT的PCE均超过了14.40%,表现出低的批次差异性。而且,以邻二甲苯和四氢呋喃等非卤代绿色溶剂制备的器件也分别获得了10.66%和11.65%的PCE。此工作是首次探究骨架不对称稠环聚合物受体在all-PSCs中的应用,PAY-IT表现出的优异性能也为开发低批次差异性、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高性能聚合物受体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目前,基于稠合小分子的聚合物受体虽性能优异,但合成成本高,不利于未来商业化应用。基于此,在第五章中,以A-D-A’-D-A型非稠合小分子作为结构单元,合成了两个新型聚合物受体PBTz-TT和PFBTz-TT。与PBTz-TT相比,PFBTz-TT因有F原子诱导非共价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更共面的结构、更高的吸收系数、更强的链间相互作用和更高的电子迁移率。以PBDB-T为给体,采用逐层沉积方法来制备all-PSCs,通过添加剂和热退火协同作用得到最佳的器件效率,其中PFBTz-TT获得了更高的Jsc(18.95m A cm-2)和FF(0.63),PCE达到了10.14%。这主要归因于基于PFBTz-TT的活性层薄膜堆积更加紧密且有序,从而能获得更有效的激子分离和更高的电荷传输。此工作是首次探究非稠合小分子受体高分子化(non-fused PSMAs)在all-PSCs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了non-fused PSMAs是高性能低成本聚合物受体的有效设计策略。
其他文献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的破坏,进而导致胆汁淤积,并最终发展为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临床上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两种药物,熊去氧胆酸和奥贝胆酸,都是通过发挥利胆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胆汁淤积的症状,并非从缓解胆管损伤的角度治愈疾病。并且,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探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靶点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原发性胆
我国经济事业的腾飞带动了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随着桥梁服役年限的增加,积水、裂缝等桥梁病害直接威胁桥梁运行安全,需要采用桥梁监测系统对桥梁健康进行监测。当前桥梁健康及病害监测手段多,但是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以满足桥梁监测、维护和系统化管理的需要。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对城市桥梁健康及病害监测平台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城市桥梁健康及病害监测平台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相关规范文件对平台
造血是通过细胞内外的分子和信号通路紧密共同调控的。阐明生态位微环境对人类胚胎造血发育的调控机制一直是体外生成功能性造血干细胞(HSC)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建立了基于人胚胎干细胞(h ESC)向背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类器官的体外分化系统,该系统概述了胚胎造血的关键阶段,实现在体外模拟胚胎期AGM的发育及HSC的生成。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第一批HSC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ATM)的激活促进了肥胖中的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在肥胖的脂肪组织慢性炎症中ATM被认为可能具有核心地位。然而,在肥胖发展过程中参与ATM激活的转录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我们进行了基于Tn5转座酶检测染色质开放程度的测序分析(ATAC-seq),以分析肥胖模型鼠和对照鼠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和ATM的染色质可及性(染色质开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是全球第6位、也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它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首诊时多为晚期且肿瘤异质性强,治疗后极易复发转移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目前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预后依然较差。因此,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深入探索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与复发转移的机制,发掘新的干预靶标与治疗手段对于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α-甲胎蛋白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细胞癌诊断标志物,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敏感度低。外泌体是一种
骨修复材料的血管化是骨修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变化在血管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赋予骨修复材料免疫调控特性以增强血管生成无疑是改善骨缺损修复效果的新策略。本研究设计和构建了不同孔径的3D打印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从免疫调控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孔径的β-TCP支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增强血管生成进而促进骨修复的机理;基于β-TCP支架优异的骨修复效果,初步探索了3D打
目的:顺铂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睾丸癌、卵巢癌、宫颈癌、乳腺癌、膀胱癌、头颈癌、食管癌、肺癌、间皮瘤、脑肿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顺铂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进入体循环后主要蓄积在肾脏而引起肾损伤。尽管临床上采用水化疗法减轻顺铂引起的肾毒性,但仍然有40%的患者在接受水化疗法后仍然出现肾毒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降低肾毒性药物或逆转策略,导致顺铂在临床的使用中受限。雷洛昔芬是
相比镍钴基合金涂层、碳化钨和碳化铬涂层,铁基涂层具有经济和环保的潜在优势,因此近年成为表面工程领域重点开发的防护涂层之一。然而单一铁基合金涂层的硬度低、韧性差且喷涂孔隙率较高。为了在耐磨耐腐蚀性能上替代传统涂层,迫切需要开发设计复合喷涂喂料以及相应的粉末和涂层制备工艺。本文以铁基的金属合金和非晶合金为改良对象,根据两者特性分别掺杂强化并制备复合涂层,以有效提升其耐磨耐蚀性能。具体而言,通过组合工艺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包括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alpha synuclein,αSyn)病理性聚集形成路易小体沉积。除了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与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认知障碍是帕金森病最显著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具有高致残性与病死率。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诊断相对滞后,治疗效果不佳。既往研究表明,皮层αSyn
随着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为满足武器系统控制精确和打击猛烈的要求,对武器型号产品的综合性能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新一代高能量含能材料的要求同样极为迫切。在固体推进剂等典型含能材料的生产制备过程中,混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影响固体推进剂分散均匀性的关键工序,且直接决定了导弹武器的性能及质量控制水平;同时,混合工序也是危险性最高和发生事故频次最多的工序;此外,混合还是制约固体推进剂生产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