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颈项部激痛点放血拔罐治疗为治疗方法,以利多卡因激痛点阻滞为对照,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放血拔罐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简写MPS)的临床疗效、作用机理及安全性,为本病制定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共收集66名MPS患者,随机分为放血拔罐组(治疗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激痛点放血拔罐治疗方法,在激痛点点刺,快速地用火罐扣在刺出血部位,留罐l0min。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治疗,使用0.5%利多卡因溶液在激痛点进行阻滞,两组均为每三天治疗1次,5次治疗作为一个疗程,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3次及第5次后采用进行简化McGill量表评测及压痛阈测定进行疗效评价,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66例患者最终完成6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通过数据统计可知: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在简化McGill量表三组各项评分以及总分、压痛阈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SF-MPQ量表总分方面,治疗组在治疗第3次后的评分(16.53±4.26)与治疗前的评分(25.03±5.31)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第5次后评分(9.33±2.88)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第3次治疗后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3次后评分(15.70±3.90)与治疗前(24.80±4.91)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5次治疗后评分(8.40±2.75)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第3次治疗后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第3次后、第5次后及治疗第5次与治疗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感受程度均有下降,且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这结果显示放血拔罐和利多卡因阻滞治疗都能有效地降低疼痛,并同时减轻由疼痛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情绪,两组治疗效果相当。3.压力疼痛阈方面,治疗组在治疗第3次后的评分(4.08±0.61)与治疗前的评分(3.08±0.63)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第5次后评分(5.67±0.76)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第3次治疗后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3次后评分(4.00±0.54)与治疗前(3.07±0.60)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5次治疗后评分(5.52±0.57)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第3次治疗后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第3次后、第5次后及治疗第5次与治疗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疼痛耐受力方面,治疗组在治疗第3次后的评分(6.07±0.78)与治疗前的评分(4.59±0.92)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第5次后评分(7.52±0.85)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第3次治疗后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3次后评分(6.01±0.69)与治疗前(4.67±0.65)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5次治疗后评分(7.41±0.57)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第3次治疗后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第3次后、第5次后及治疗第5次与治疗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减轻均有客观低减轻,且两组治疗效果相当。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在使用利多卡因阻滞后有2例在其中一次接受治疗后出现恶心欲吐不良反应,经休息后可缓解。5.脱落病例方面,治疗组有2例因在接受治疗途中因时间不能配合脱落,1例因在其他医疗机构接受其他疗法剔除,对照组有1例接受治疗途中因时间不能配合脱落,2例因害怕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结论:放血拔罐在治疗颈项部MPS与利多卡因药物阻滞疗效相当,证实放血拔罐是MPS有效治疗手段,且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是患者容易接受的治疗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