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观察养心氏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运动强度及生活质量的作用评价。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单盲研究,研究共纳入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LVEF≥50%)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或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共7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西医规范化治疗方案,试验组在此方案外加服养心氏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运动耐量及运动强度、中医症候积分改变情况、心脏超声指标变化情况、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并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6分钟步行试验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平均步行距离增加50m,对照组患者平均步行距离增加22m;运动强度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平均增加0.77METs,对照组平均增加0.48METs,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试验组平均下降198.91pg/ml,对照组平均下降的214.97pg/ml,两组治疗均有效,且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提示治疗前后E/A差异较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A、LVEF、E/E`数值组内及两组间对比均无差异,E/A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均出现明显的减少,且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分症状心悸、气喘、畏寒、自汗存在组间明显差异(P<0.05)。
(5)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组内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情绪状态、焦虑/抑郁方面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提示睡眠质量提高,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养心氏短期治疗可能轻度提升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最长距离和运动耐量,推测长期应用(如>6个月)可能改善心功能,并且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失眠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可能改善气虚血瘀型或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心衰病患者的临床中医症候(乏力、心悸、气喘、自汗),多维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观察养心氏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运动强度及生活质量的作用评价。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单盲研究,研究共纳入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LVEF≥50%)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或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共7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西医规范化治疗方案,试验组在此方案外加服养心氏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运动耐量及运动强度、中医症候积分改变情况、心脏超声指标变化情况、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并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6分钟步行试验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平均步行距离增加50m,对照组患者平均步行距离增加22m;运动强度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平均增加0.77METs,对照组平均增加0.48METs,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试验组平均下降198.91pg/ml,对照组平均下降的214.97pg/ml,两组治疗均有效,且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提示治疗前后E/A差异较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A、LVEF、E/E`数值组内及两组间对比均无差异,E/A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均出现明显的减少,且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分症状心悸、气喘、畏寒、自汗存在组间明显差异(P<0.05)。
(5)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组内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情绪状态、焦虑/抑郁方面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提示睡眠质量提高,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养心氏短期治疗可能轻度提升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最长距离和运动耐量,推测长期应用(如>6个月)可能改善心功能,并且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失眠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可能改善气虚血瘀型或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心衰病患者的临床中医症候(乏力、心悸、气喘、自汗),多维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