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违约互换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分散风险、改善资产负债表,还能提高资本收益率,因此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备受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青睐,交易量迅猛增长。然而,在始自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却令大量参与其中的商业银行纷纷倒戈,最终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文在分析信用违约互换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找出其自身的缺陷和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客观看待信用违约互换的作用和风险,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提供借鉴。本文首先从信用违约互换的运行机制入手,分析发现由于信用违约互换在创设合成型CDO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次贷危机才逐步由房地产领域,扩大到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同时,此次危机中暴露出的信用违约互换定价体系的两个缺陷:过于依赖市场信息而忽略参照实体的真实状况和危机中的流动性下降问题。正是这两个缺陷使大量商业银行巨额亏损甚至倒闭。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综合基于市场信息的模型和基于会计信息的模型,使投资者根据参照实体资产的真实状况全面的估计可能的违约风险,避免过于依赖评级机构,在经济形势普遍看好的情况下过度承担风险,评级机构降级后又导致信用恐慌。针对危机中高估流动性的现象,本文在综合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流动性因素,以期完善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体系。同时,对单纯基于会计信息和基于市场信息的模型、综合模型和加入流动性因素的综合模型,本文均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加入流动行的综合模型的有效性。为了探讨这种信用衍生工具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本文评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效果,认为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次贷危机中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教训。建立较为完善定价体系,透明的交易平台和统一的清算中心,并加强监管,分步骤地试行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使其充分为我所用且保证风险在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