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拒绝作为一种极易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需要特别谨慎处理的问题,不当的处理不仅可能使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甚至还会破坏交际双方的关系,造成不良的交际后果。对于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员以及外语学习者来说,拒绝是最容易引起交际失败的言语行为之一。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对中日拒绝语言表达进行对比研究,并进一步探讨造成语言表达差异的潜在的文化因素。通过对汉、日拒绝表达进行比较,希望能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会话时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Brown & Levinson(1987)礼貌原则理论为基础,采用Beebe等(1985)中使用的“谈话完成测试”(談話完成テスト,简称“DCT")的形式,主要以汉语母语说话者(中文系的大学生)、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和日语母语说话者(日本大学非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中,我们虚拟了请求方,让答题者作为被请求方,调查的问题设定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面,并把这些场面中请求方与被请求方的关系根据辈分和亲疏关系分别设定为①师生②朋友③社团上下级④家族长幼。分析会话时主要按照Beebeetal(1990)所使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即以语义成分(semantic formulas)(本文称之为“意味公式”1)分析单位分析数据。第二部分是对数据的分析。把收集到的数据从意味公式的“出现顺序”、“出现频率”及“句末表达”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考察。第三部分是探讨造成中日拒绝言语表达异同的社会文化因素。从整体上来看,在拒绝别人的请求的时候,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充分地考虑他人的立场和相互间的身份地位关系,采用对方更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日本封建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辈分亲疏关系,岛国文化及集团主义是影响日本人在交际中言语表达的重要因素。最后是对本文的总结及今后的课题。除了社会地位的高低、距离的亲疏影响到拒绝语言表达方式之外,对方请求事项的严肃性、紧急性等因素对拒绝语言表达的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同时,纸面以外的调查的方法、对说话人请求时心理的分析以及请求中存在的非言语行为的考察等都可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