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听神经监测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与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附127例随访报告)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面、听神经功能监护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袁贤瑞教授)在面肌肌电图和耳蜗神经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127例大型听神经瘤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并参照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评价面神经功能。听功能采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研制的普通话言语测试材料(Mandarin Speech Test Materials,MSTMs)句表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和纯音听阈测定(PTA)并使用New Hannover Classification听力分级方法和Gardner,Shelton,and House听力分级法进行术后听力分级。 结果:总计127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大小为43.0±10.2 mm,其中<30mm组,10例;30~40mm组,32例;40~50mm组,42例;50~60mm组,30例;≥60mm组,12例。按肿瘤扩张程度分级T3a,3例:T4a,5例;T3b,4例;T4b,114例,有1例术前资料缺失。肿瘤全切除率为98.4%(125/12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9.2%(126/127),死亡率为2.36%(3/127)。术后即刻的优秀面神经功能(H-B Ⅰ-Ⅱ级)为90.2%(111/123),1年及以上面神经功能优秀率为85.5%(71/83)。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对不同时间点面神经功能进行两两对比研究发现: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术后即刻比术后7天好(P<0.001);术后9个月比6个月面神经功能好(P=0.025);术后1年及以上比9个月面神经功能好(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7天相比面神经功能无统计学差别(P=0.120);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面神经功能亦无统计学差别(P=0.732);术后1年及以上面神经功能与术后即刻面神经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26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趋势检验发现: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肿瘤大小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脑积水、囊性变及症状持续时间未见相关关系。对术后109例患者进行KARNOFSKY表现评分:优秀率(≥80分)为94.5%(103/109)。中等以上听力保留率(新汉诺威听力分级H1-H3级)为26.8%(11/41)。 结论: 1.在面神经及耳蜗神经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能够在尽可能全切肿瘤的同时获得解剖保留面神经和较好的面、听神经功能保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2.本研究首次发现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动态变化曲线: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在术后即刻达到最佳状态,并在1周至3个月内恶化至最差状态,在术后6个月到1年以后逐步恢复到术后即刻水平,即为一个术后迅速恶化,然后逐渐恢复的变化过程。85.5%患者术后1年及以上时间可恢复到优秀的面神经功能(H-B Ⅰ-Ⅱ级)。26.8%患者能获得中等以上听力保留。 3.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1年及以上时间)与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丰富的手术经验密切相关,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术后即刻)、肿瘤大小呈正相关;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脑积水、囊性变、症状持续时间未见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定实验对象诱导痰中的TGF-β1、TGF-β2、TGF-β3的浓度,并行细胞学分类计数,分离观察肺泡巨噬细胞Smad2/3的表达,分析TGF-β1、TGF-β2、TGF-β3含量水平、痰细胞学
目的: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特征;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急性缺血性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