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6周的有氧运动(1600米跑)与太极拳组合锻炼观察这种组合锻炼的运动形式对当代女大学生事件相关电位特征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的组合锻炼形式对机体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脑执行控制能力)的影响。由此,本研究对全民运动开展中运动健康处方的制定及对学校大课间和体育课设定运动方式的选择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象与方法:通过网络、同学介绍以及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田径场现场招募方式随机招募受试者,填写相应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PARQ&YOU问卷、受试者实验说明书以及受试者知情同意书。以没有严重急性和慢性疾病、没有遗传病史、没有传染病、不吸毒、不酗酒、不吸烟等为基本纳入标准。共选取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非体育学院的健康女生志愿者28人,但是,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室只有一台运动跑台,故将跑步组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进行跑台跑(n=6),一组进行田径场跑(n=5),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最后进行统计的跑步组只保留了跑台跑组5人;太极拳组14人。采用抽签方法(实验操作者写好同样大小的纸条,纸条内容为“太极组”和“跑步组”),随机分成1600m+1600m的跑步组(对照组,N=6)和1600m+太极拳的太极拳训练组(实验组,N=14)。采用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训练方法:(1)对照组(N=6):每周三次,每次大约10-15分钟(约共40分钟,包括中间休息10分钟),进行6周的1600m+1600m的跑;(2)实验组(N=14):每周三次,每次大约10-15分钟(大约共40分钟,包括中间休息10分钟),进行6周的1600m+太极拳组合锻炼。训练和指标测试均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的实验楼5楼的大厅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进行。其中事件相关电位采用德国Brain Products Gmb H Stockdorfer Stra Be 54D-81475 Munich生产的Brain Vision Analyzer系统进行测试。数据分析分为两部分进行,即初期波形的处理(采用系统自带的操作系统进行整理)和SPSS的数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组内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标准采用P﹤0.05,极显著性标准采用P﹤0.01,结果以SDX±表示。)结果:(1)经过六周不同形式的运动方式组合训练,无论是跑步组还是太极拳组的正确反应时均未见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测试的正确操作率(%)两组中均有极显著的改善(P<0.01)。停止训练两周后获得的行为改善即测试的正确操作率(%)仍然保持(P>0.05)。(2)六周训练前后P300潜伏期比较显示,太极拳组的有显著性差异的电极点数显著多于跑步组;不同导联(对应的不同脑区)的表现不一,有的点P300潜伏期延长,有的点P300潜伏期缩短。Oz点在两组中虽然都有显著性改变,但跑步组显著延长而太极拳组则显著缩短。两组中P300潜伏期改变多发生在一致性刺激(S1、S2)情况下。(3)相对于潜伏期的变化,两组中波幅改变最多的发生在不一致刺激(S3和S4)情况下。两组中波幅的改变呈现一定的差异,跑步组六周训练后测较前测相比P300波幅增大(P<0.05),而太极拳组则减少(P<0.05)。太极拳组的有显著性差异的电极点数显著多于跑步组。结论:(1)太极拳运动对脑区的影响较跑步运动影响广泛。表现于六周的“1600m跑+太极拳”锻炼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显著性差异的头皮电极点数明显多于“1600m+1600m跑”组。(2)运动对不同脑区分类识别认知加工速度影响不一,有的加快,有的减慢。表现于有的头皮点P300潜伏期延长,有的头皮点P300潜伏期缩短。(3)不同类型运动训练对完成冲突控制时所投入认知资源量的影响不同。表现于六周“1600m+1600m”跑步训练后测较前测相比P300波幅增大,而“1600m跑+太极拳”组则减少。(4)运动对冲突控制中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因刺激任务的性质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于对P300潜伏期的影响,一致性刺激(S1、S2)多于不一致刺激(S3和S4);而对P300波幅的影响,则不一致刺激(S3和S4)多于一致性刺激(S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