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优势作物,由于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栽培现象普遍。本研究运用T-RFLP技术、ITS基因文库法和BOXAIR-PCR技术分析马铃薯/玉米、马铃薯/蚕豆、马铃薯不同品种间作下的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变化,旨在从微生态角度探寻有效间作栽培模式,为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间作栽培后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T-RFs数目增加,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连作,且以马铃薯/玉米4:1、3:2行比和马铃薯不同品种间作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间作栽培能够有效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增加门和纲的总数,新增加了蓝藻纲、异常球菌纲、绿菌纲、梭杆菌纲、硝化螺旋菌纲和产水菌纲6个纲的细菌,且以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增加的纲种类最多;间作后马铃薯根际土中一些有益菌属如芽孢杆菌属、土芽孢杆菌属比例上升,并出现如短芽孢杆菌属和喜盐芽孢杆菌属新的益生菌,潜在致病菌比例下降甚至消失。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的微环境,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2)间作栽培后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OTU数目减少,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且以马铃薯/玉米4:1、3:2行比、马铃薯/蚕豆4:1、3:2行比间作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低;间作栽培能够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真菌菌群结构,真菌纲和目的总数在开花期减少明显,ITS基因文库法检测19个土样共检测到17个纲47个目的真菌,T-RFLP法检测20个土样共检测到12个纲20个目的真菌,间作后马铃薯根际土中出现了球囊菌目和多孢菌目的有益真菌。(3)间作栽培后马铃薯根际土壤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高于连作;UPGMA聚类显示,马铃薯/玉米4:1行比、马铃薯/蚕豆3:2行比和马铃薯不同品种A/B间作后的根际土壤放线菌菌群结构与连作的差异较大。(4)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细菌多样性,降低真菌多样性,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群落功能趋于稳定。因此,是改善马铃薯连作障碍较为理想的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