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间患者体内维生素D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18例(A组),体外循环时间大于30分钟。择期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13例(B组)。分别于术前、术毕及术后24小时取静脉血5ml,检测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另外测定并比较A组与B组两组间的血细胞压积(Hc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的变化情况,分析血液稀释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对体内维生素D浓度影响。结果术前A组与B组两组间25-(OH)D浓度无明显差异(61.49±16.01nmol/L vs60.15±15.28nmol/L,P>0.05),但两组25-(OH)D浓度均处于相对缺乏水平(25-(OH)D水平在52~72nmol/L时,可被视为维生素D相对缺乏)。A组中,转流后手术结束时25-(OH)D浓度显著低于术前水平(32.88±10.16nmol/L vs 61.49±16.01nmol/L,P<0.05)。术后24小时25-(OH)D浓度较术毕时无明显恢复(32.40±9.52nmol/L vs32.88±10.16nmol/L,P>0.05)。B组中,术前、术毕及术后24小时25-(OH)D浓度均无明显差异(60.15±15.28nmol/L vs 59.49±15.97nmol/L vs 59.23±16.39nmol/L,P>0.05)。术毕及术后24小时A组的25-(OH)D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32.88±1 0.16nmol/L vs 59.49±15.97nmol/L,P>0.05;32.40±9.52nmol/L vs59.23±16.39nmol/L,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ALT、AST值及BUN、Cr值在术后第1天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并且A组ALT、AST、BUN、Cr值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Hct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中,转流过程中的Hct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毕时有所恢复,与转流中相比仍略低(P<0.05),同样低于术前水平(P<0.05)。B组中,术毕时Hct较术前略有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相比,体外循环明显降低25-(OH)D浓度,术后24小时无明显恢复。非体外循环对25-(OH)D浓度影响较小。肝肾功能的损害及血液稀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内25-(OH)D的浓度。
其他文献
眼睛包含了大量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可以加工成更高级的用户信息,而要获取这些信息,其前提就需要确定眼睛的位置以及状态。但是在戴眼镜情况下,眼镜边框改变了眼睛周围区域的特
近年伴随"绿道"(greenway)概念的导入,绿道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方兴未艾。广义上的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风景道建设是指与人为地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在肠-肝轴(gut-liver axis)中的作用,了解肠道菌群和肠-肝轴在维持机体健康和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肠道菌群、肠-肝
<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之一,有关的著作日见增多;然而有些著作往往缺乏深入的研究,敷衍成文,不免予人以浅薄空洞之感。在这样一个学术领
目的:阿片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麻醉性镇痛药物,研究阿片类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尤其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拟探讨舒芬太
目的网膜成形术能否减少结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渗漏发生率目前仍有争议,本文系统评价结直肠术后有无实施网膜成形术对吻合口渗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
肾性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但达标率很低,近年来各指南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意见不一。通过对比各指南的治疗目标及其变迁,可以看出,对于包括老年人及儿童在内的肾性高血
世纪之交 ,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 ,高教决策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 ,使得高教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本文拟就最近几年来 ,我校顺应形势 ,加强高教研究室自身建设 ,
驻看守所检察工作依法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实行监督,在驻所检察工作中开展矛盾化解具有自身优势。在押人员被羁押后,驻所检察人员既可以通过与其接触了解本人意愿,知晓矛盾产生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