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压力愈来愈大,人际互动缺乏相应的时间与精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带来信息传递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互动与情感表达的虚拟性,社交媒体中的虚拟表情俨然已成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真实情境下的真诚情感交流似乎已是稀缺的机会与匮乏的能力。而社会与情绪能力是人类与动物、以及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最大的区别,因而国际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社会与情绪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教师作为学生社会与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设计者与实施者,其本身需要有发展良好的社会与情绪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社会与情绪能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师感化与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教师形成良好心态,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关于学生社会与情绪发展的研究,但对教师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中国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状况,并探究其与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否有关联以及有怎样的关联。本研究以社会与情绪学习组织的相关研究为主要理论依据,将教师社会与情绪能力划分为自我识别、自我调节、他人识别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将职业幸福感划分为人际关系、工作情感、身体健康和满意度四个维度。采取问卷调查法,以L省W市197名小学教师为被试,对其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以及职业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探究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当前小学教师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其中自我识别和他人识别能力高于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2.小学教师社会与情绪能力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1-50岁的教师在人际交往上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已婚教师的社会与情绪能力显著高于未婚教师。3.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处于中上等水平,在各维度中身体健康水平最低。男教师的工作情感显著低于女教师;31-40岁的教师身体健康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4.小学教师社会与情绪能力与职业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自我调节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最密切。从职业幸福感各维度来看,自我识别和他人识别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自我调节对工作情感的影响最显著;他人识别对身体健康影响最显著;人际交往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显著。